盐酸氟桂利嗪的应用与制备方法!
(2023-06-26 11:13:38)
标签:
技术方法应用 |
分类: 百欧博伟生物 |
一、背景与概述
盐酸氟桂利嗪又名西比灵、氟桂嗪,其化学名为(E)-1-[双( 4-氟苯基)甲基]-4-( 2-丙烯基-3-苯基)-哌嗪二盐酸盐,该产品由比利时Janssen制药公司于1970年首次合成,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初上市。属于哌嗪类钙离子拮抗剂,是唯一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的钙离子拮抗剂。
盐酸氟桂利嗪能够选择性地对脑血管扩张,从而预防由缺氧、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导致的细胞损害,能消除脑外伤和脑溢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对氰化钾引起的中枢神经细胞中毒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对偏头痛以及前庭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都有疗效。CAS号:30484-77-6,分子式:C26H28Cl2F2N2,分子量:477.42。
二、应用
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药,能够阻断位于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并能够有效地抑制由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超载所产生的血管痉挛,进而增加了血流量,从而阻止了因钙超载导致的缺血神经细胞破坏,抑制了致痛物质释放,提高了脑细胞的缺氧耐受力,从而抑制头痛发作,该药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临床使用。神经递质5-羟色胺是在偏头痛发作中起重要作用的血液活性物质,偏头痛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能够使5-羟色胺大量释放入血中,血浆中的5-羟色胺含量-过性增加,引发血管收缩从而出现先兆症状,先兆症状又反射性地引起颅内血管扩张,最终导致偏头痛发作。盐酸氟桂利嗪可以恢复、提高和保护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抑制5-羟色胺释放和血小板的聚集,并且能够降低血黏度,防止血管内皮因缺氧产生的损害,保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改善脑部的血流和微循环以及脑缺血症状,进而控制和预防偏头痛发作。盐酸氟桂利嗪能够抑制钙离子诱导的血管收缩,特别是位于椎基底动脉的血管收缩,从而改善了脑循环,扩张了耳蜗内辐射小动脉,增加了耳蜗内辐射小动脉的血流量,改善了前庭器官的微循环,进而缓解和预防眩晕发作。
三、制备方法
路线一:Mariam M和Mahmoud等人提出,以4,4’-二氟苯甲醇为起始原料,在DMF中与草酰氯反应,生成双(4-氟苯基)氯甲烷,再与哌嗪在乙腈中反应生成4,4-二氟苯甲哌嗪,最后与肉桂溴缩合、酸化得盐酸氟桂利嗪。
路线二:陈连锋、张丁等人提出,以氟苯作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反应合成4, 4’-二氟二苯甲酮,再经硼氢化钠氢化,生成双(4-氟苯基)苯甲醇,然后与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 反应,得双(4-氟苯基)溴甲烷。肉桂醇与二氯亚砜反应,生成肉桂基氯,再与哌嗪反应,生成肉桂基哌嗪,接着肉桂基哌嗪与双(4-氟苯基)溴甲烷发生反应,再经酸化即得盐酸氟桂利嗪。
路线三:刘百里,王立升等报道,以六水哌嗪为原料,与肉桂基氯反应得肉桂基哌嗪。氟苯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反应合成4,4’-二氟二苯甲酮,再经硼氢化钾氢化,生成双(4- 氟苯基)苯甲醇,然后与48%HBr反应,得双(4-氟苯基)溴甲烷。肉桂基哌嗪与双(4-氟苯基)溴甲烷反应,再经盐酸酸化得盐酸氟桂利嗪。
路线四:由Marc Tallefer、Florian Monnier等报道的,以(1,2-丙二烯基)苯、1-双(4-氟苯基)甲基哌嗪为原料,在三氟甲烷磺酸铜(II)、分子筛催化条件下,生成氟桂利嗪,产率可达82%,但原料不易得,需要定制,价格昂贵,且催化剂也较贵。
路线五:Zhishi Ye, Mingji Dai等网报道的合成路线中,3-溴丙烯与1-双(4-氟苯基)甲基哌嗪反应,生成1-[双(4-氟苯基)甲基]-4-(2-丙烯-1-基)-哌嗪,再与苯基重氮氟硼酸盐在双(二亚苄基丙酮)钯、红菲咯啉的催化下,生成氟桂利嗪,产率为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