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霉属的特征与分布及培养条件与注意事项!

(2023-02-24 09:57:10)
标签:

知识

教育

注意事项

分类: 微生物菌种

          曲霉属的特征与分布及培养条件与注意事项!

 

 

曲霉属,曲霉目中的一属。营养体是分隔的菌丝。分生孢子梗直接由营养菌丝产生,分枝形成分生孢子梗的细胞称作足细胞。

 

一、产品信息

平台编号:Bio-62561

规格:冻干粉

拉丁属名:Aspergillus Sp.

中文名称:曲霉属

拉丁名称:Aspergillus sp.

其它保藏中心编号:=CGMCC 3.0764

来源历史:←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收藏时间:2013-12-20

原始编号:L758

资源归类编码:15151913102

模式菌株:非模式菌株

主要用途:研究

生物危害程度:四类

培养基编号:CM0017

培养基名称:综合PDA琼脂(Synthetic Potato Medium)

培养基成分:马铃薯提取液 1.0L,葡萄糖 20.0g,KH2PO4 3.0g,MgSO4.7H2O 1.5g,维生素B1 微量,琼脂 15.0g,pH6.0。[注] 马铃薯提取液:取去皮马铃薯200g,切成小块,加水1.0L煮沸30min,滤去马铃薯块,将滤液补足至1.0L。

培养温度:25

需氧类型:好氧

保存方法:-80冰箱冻结法;真空冷冻干燥法

共享方式:公益性共享;资源纯交易性共享;合作研究共享;资源交换性共享

提供形式:冻干物

用途:研究;

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二、菌株简介

曲霉属,分生孢子梗由一根直立的菌丝形成,菌丝的末端形成球状膨胀(顶囊),在一些种中,顶囊部分的或全部的为瓶梗(初生小梗)融合层所覆盖,而在大部分种中,顶囊由小梗(初生小梗或梗茎)融合层和瓶梗的融合重叠层所覆盖。每个瓶梗向茎地产生一条球形、有色、不分隔的分生孢子链。根据种的不同,分生孢子可以是黄色、绿色或黑色等。

 

三、分布种类

曲霉属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引起多种物质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如面包腐败、煤生物分解及皮革变质等)。其中以黄曲霉具有很强毒性。绿色和黑色的具有很强的酶活性,在食品发酵中广泛用于制酱、酿酒。现代发酵工业中用于生产葡萄糖氧化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制剂。其他菌株有:黄曲霉(A. flavus),烟曲霉(A. fumigatus),灰绿曲霉(A. glaucus),构巢曲霉(A. nidurans),寄生曲霉(A. parasiticus),土曲霉(A. terreus)和杂色曲霉(A. versicolor)等。

 

四、菌株特征

曲霉属是霉菌中的一群,包括米曲霉、黑曲霉等。一般是从匍匐于基质上的菌丝向空中伸出球形或椭圆形顶囊的分生孢子梗,在其顶端的小梗或进一步分枝的次级小梗上生出链状的分生孢子。在不具有性生殖的种类中虽少,但都产生封闭的子囊果。以米曲霉为主的霉菌,大都和酒、豆酱、酱油等的酿造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有很多菌种可被用于各种有益物质的生产,如用于蛋白消化剂的蛋白酶(酱油曲霉)、柠檬酸(黑曲霉)、衣康酸(土曲霉、解乌头酸曲霉)以及曲酸(黄曲霉)等。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侵害家禽、家畜甚至人体内脏特别是呼吸器官的病菌,如引起曲霉症的烟曲霉,以及产生剧毒的黄曲霉毒素的A.sPer-gillus Parasiticus var.globosus等。此外,黑曲霉常被用作实验材料。在蚕硬化病中,有一种曲霉病,是幼蚕期的重要蚕病,其病原菌即是黄曲霉(褐僵病菌)、米曲霉(曲病菌)等霉菌。

 

五、培养条件

1、培养基编号:CM0017 综合 PDA 琼脂(Synthetic Potato Medium)

2、培养基成分:马铃薯提取液 1.0L,葡萄糖 20.0g,KH2PO4 3.0g,MgSO4.7H2O 1.5g,维生素 B1 微量,琼脂 15.0g,pH6.0。[注] 马铃薯提取液:取去皮马铃薯 200g,切成小块,加水 1.0L 煮沸 30min,滤去马铃薯块,将滤液补足至 1.0L。

3、需氧类型:好氧

4、培养温度:25

 

六、注意事项

1、菌种常规培养时间:细菌 1-2 天,酵母 3 天,霉菌 5-7 天,大型真菌 7-10 天。

2、试管斜面菌种请尽快转接,不建议长期存放。

3、初次使用时请按照本说明书推荐条件进行复活培养,如使用其它类型培养基或培养条件造成菌种不活等损失,我单位不负责任。

4、使用者应保证菌种的安全存储和操作,带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处理后丢弃。

5、菌种使用过程中如出现杂菌污染或菌种生产性能下降,应及时和微生物菌种查询网联系或更换新的菌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