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猪霍乱沙门氏菌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023-02-14 11:00:12)
标签:

知识

教育

佛学

分类: 微生物菌种

    猪霍乱沙门氏菌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猪霍乱沙门氏菌是非伤寒沙门菌的一种,是引起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菌,给养猪业造成重大危害。

 

一、病原学

2010年)认为引起猪副伤寒的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哥本哈根变种、肠炎沙门氏菌等。

沙门氏菌有2000多个血清型,在中国已发现200 多个菌型。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具周身鞭毛。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最适p H 为6. 8—7. 8 。

沙门氏菌生命力顽强,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对干燥腐败等因素有一定的抵抗力,在7—45 都能繁殖,冷冻或冻干后仍存活,在冻土中可过冬,在猪粪中可存活1—8个月,在粪便氧化池中可存活47 d,在垫草上可存活2—5 个月,在10 %—19 %食盐腌肉中能存活75d 以上。

在适合的有机物中可生存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但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3 %来苏儿、福尔马林等能将其杀死。沙门氏菌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健康猪的肠道和胆囊内,一般不出现症状,一旦饲养管理差、圈内潮湿导致猪的抵抗力降低时,则引起发病。

 

二、发病机制

当败血性猪霍乱沙门氏菌侵入猪体后,立即侵入肠壁淋巴间隙,由此再侵入血液,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败血症。病菌繁殖时产生大量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进而引起炎症、高烧和腹泻。

 

三、传播途径

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在主要是经粪口途径传播,如果患者家中有养猪场,卫生习惯不良,且有慢性肝病基础,免疫力低下,故考虑可能是摄入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造成感染。

 

四、临床症状

1、急性型(败血型)

流行的初期多见,其特征是发生急性败血症。发病数量少,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 ,精神不振,伏卧,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步态不稳,呕吐与腹泻,有时有腹痛症状。四肢末端及腹部发绀。后期出现水样、黄色下痢。

此病暴发时死亡率很高,但发病率一般在10%以下。在病猪的耳根、颈、嘴尖、前胸、脚、尾巴、后躯及腹下部皮肤出现大片蓝紫色斑点等败血症症状。开始暴发时,常出现1 、2 头死亡,不显任何症状。有的出现症状后24h内死亡,但多数病程2—4d,病死率很高。耐过者转为慢性。

2、慢性型(结肠炎型)

临床较多见,体温升高至40.5—41.5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咳嗽,寒颤,常堆叠在一起,眼结膜有黏性和脓性分泌物,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者导致溃疡。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碎片。此病多呈周期性恶性下痢,便秘与下痢交替反复,疾病的中后期,病猪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是腹部皮肤可见绿豆大小、干涸的浆性覆盖物,痂皮,揭开可见浅表溃疡。病猪长期躺卧,高度消瘦,有的继发肺炎。

病程2—3周或更长,病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失去光泽,精神萎顿,偶有下痢。皮肤呈暗红色或暗紫色,并出现痂状湿疹,特别是耳尖、耳根和四肢比较明显,病畜腰背拱起,后腿软弱无力,叫声嘶哑,强迫其行走时,则东倒西歪,有时出现咳嗽。其中部分病例病情恶化,最后衰竭死亡,病死率25%—50%。

尸体极度消瘦、腹部和末梢部出现紫斑,胸腹下和腿内侧皮肤上常见豌豆大或黄豆大的暗红色或黑褐色痘样皮疹。但也有病例恢复健康,这种猪生长十分缓慢,并成为长期带菌的僵猪。临床症状与肠炎型猪瘟相似。

 

五、病理变化

1、急性型

主要呈败血症变化。全身浆膜和黏膜及各内脏有不同程度的点状出血,肢体末梢瘀血,呈青紫色,耳、腹部有广泛出血斑。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及内脏淋巴结索状肿大,软而红,呈浆液状炎症和出血,类似大理石状。心包和心内外膜出现点状出血,有时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脾脏显著肿大,色暗带蓝,触压时感觉绵软,类似橡皮,被膜偶见散在的点状出血,切面呈蓝红色,脾白髓周围有红晕环绕,可以看到肿大的淋巴滤泡。

肾脏皮质苍白,偶见出血斑点。肾皮质部苍白,偶见细小出血点与斑点状出血,肾盂、尿道和膀胱黏膜也常有出血点,肝脏肿大,瘀血,被膜上有时见出血点。肝脏表面有多量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灰黄色坏死灶和灰白色副伤寒结节,肝实质可见糠麸状、极细小黄灰色的小坏死灶。有时胆囊黏膜出现粟粒大的结节。气管内有白色泡沫,肺脏瘀血、水肿,有卡他性渗出物浸润,有淡红色密集病灶,小叶间质增宽并积有水肿液,肺的间叶、心叶和膈叶的前下部常有小叶性肺炎病灶。

病后期常伴发纤维素性肺炎,胃黏膜严重瘀血、梗死,呈浅表性胃炎,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严重者呈出血性肠炎,为黑红色。肠壁淋巴结增大,呈现坏死和溃疡。脑膜与实质有出血斑点,脑实质的病变为弥漫性肉芽肿性脑炎,偶发脑软化,少数有小脓肿。

2、亚急性与慢性型

主要病变在胃肠道。主要特征为盲肠、结肠、回肠的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物质,呈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剥开可见底部呈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有的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坏死向深层发展时,可引起纤维素性腹膜炎。胃黏膜部分呈红色,特别在胃底部某些部分出现红色,有时出现坏死性病灶。

小肠病变逐段加重,到回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盲肠与结肠的肠壁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增厚,被覆有灰黄色、干酪样伪膜,除去伪膜形成溃疡,溃疡呈污灰色,溃疡边缘多无堤状隆起,这种溃疡多半呈弥漫性,缺乏轮层状构造。在大肠除见有弥漫性干酪样坏死外,还见有滤泡溃疡。孤立滤泡首先发生炎性肿胀,继而发生坏死,这些坏死灶逐渐向周边扩散,在坏死灶上覆有污秽不洁的痂皮。

肝、脾、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有针尖大到米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这是猪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有灰黄色干燥的坏死灶。肝脏有许多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红色或灰白色的副伤寒结节。脾稍肿大,质地变硬,常见散在的坏死灶。肝有时可见灰黄色坏死小点。肺病变部增大呈灰红色,有的呈干酪样病变,其切面有灰黄色的小结节。若继发巴氏杆菌或化脓菌感染,肺的心叶、尖叶、膈叶前下沿的肺炎实变区则发展成肝变区或化脓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