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假单胞菌的特点与作用及应用领域!
(2023-01-04 10:00:34)
标签:
知识教育应用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是一种环境污染菌。对于人类是一种罕见的机会致病菌。荧光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化能异养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有鞭毛。能分泌黄绿色荧光色素发出荧光,能产生抗生素、水解酶等代谢产物,在 4-37范围内,中性环境中生长,生理生化特性显著,是作为嗜冷菌是牛奶中危害最大的微生物。
一、特征特性
荧光假单胞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电镜观察其菌体呈杆状,对数生长期时大小一般为(0.7~0.8)μmChemicalbook×(2.3~2.8)μm,呈单个或成对排列,具有极生鞭毛,偶见无鞭毛无动力的菌株,运动活泼,不形成芽孢。
二、作用特点
该菌能液化明胶,葡萄糖发酵、蔗糖发酵、乳糖发酵均为阳性,并且能以多种醇类物质作为碳源,不能利用乙醇、L-鼠李糖等。甲基红试验、柠檬酸盐发酵、接触酶反应均为阳性,水解淀粉、脂酶反应阴性,对青霉素有抗性,不产生绿脓菌素。具有分解纤维素、蛋白质和结合Fe3+的能力,但不能分解几丁质。
根据植物病毒生物防治原理研制而成的微生物活体农药,通过有效成分荧光假单孢杆菌拮抗的营养竞争、位点占领等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侵染,同时能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防治哪些病害
荧光假单胞菌产生的是它们抑制植物病害的重要因素,可预防青枯病、软腐病、小麦全蚀病、立枯病和枯萎病等多种土传病害,减少病害发生。
荧光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生长素类物质,促进作物根系生长,解决烂根问题。针对近几年小麦主产区域全蚀病突发问题,“全蚀净”配合“荧保素(荧光假单胞菌)”拌种预防全蚀病在河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荧光假单胞菌使用方法
1、防治小麦全蚀病拌种:先将种子湿润,然后按100千克种子用5亿/克可湿性粉剂1.0-1.5千克的剂量拌入农药。
2、防治烟草青枯病每亩用3000亿个/克粉剂512.5-662.5克浸种+泼浇+灌根。
3、防治番茄青枯病用10亿/毫升水剂80-100倍液灌根。
4、灌根:按每亩用100-150克5亿/克可湿性粉剂,加100-150千克清水搅匀,顺垄灌根。
注意:拌种过程中避开阳光直射,灌根时使药液尽量顺垄进入根区,可与杀虫剂、剂混用。贮存于避光、干燥处。产品应密封包装。
五、应用领域
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害生防菌和根际促生菌(PGPR),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易于人工培养、制剂稳定、施用方便、不污染环境、防治多种植物病害等优点。生防菌的抑菌圈直径大,抑菌率高。通过降低病害的发病程度,能够提高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从而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生防菌能在根部定殖,也能通过叶面喷施来防治病害。有学者不仅在室内进行了拮抗性研究,还在田间测试了荧光假单胞菌的防治效果,结果发现拮抗效果都非常明显。该菌的生防机制包括:抗生素作用、噬铁素对铁的营养竞争、有效的根际定殖、次生抗性代谢物和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