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放线放线杆菌的形态特征与生长规律!
(2022-12-14 10:04:29)
标签:
知识教育文化 |
分类: 微生物菌种 |
伴放线放线杆菌
一、菌种简介
伴放线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血清型b菌株细胞中是否存在磷酸胆碱。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狭线印迹法、十二烷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法等方法,用磷酸胆碱特异性单克隆抗体TEPC-15作为检测抗体,检测12株Aa血清型b菌株中的磷酸胆碱。结果通过狭线印迹法在Aa中可以检测到磷酸胆碱,12个血清型b菌株中,5个菌株为磷酸胆碱阳性,占总数的41.7%;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提示该结构位于Aa的表面,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法显示,磷酸胆碱附着的结构分子量大小约为9 kDa,免疫荧光显微镜和电泳免疫印迹法的阳性菌与狭线印迹法的阳性菌相同。
伴放线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是一种革兰阴性短杆菌,为有菌毛、无芽胞、无动力的兼性厌氧菌,近年来被公认为与牙周炎,特别是侵袭性牙周炎密切相关,成为牙周炎细菌病因学中研究最多的细菌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a还可能引起其他疾病,如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菌血症、败血症、骨髓炎、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及各种脓肿等。Aa能产生如白细胞毒素、脂多糖、趋化抑制因子等多种毒力因子,这些毒力因子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定植、破坏组织、抑制组织修复、干扰宿主免疫反应等。
二、形态特征
在体外培养中,伴放线放线杆菌至少可以观察到两种主要形态。从龈下菌斑中新分离出的菌落形态为粗糙型,典型的表型特征是菌落突起、灰白、半透明、内部呈星形结构;在体外长期传 代培养的菌落则为光滑型、不粘附、内部无星形结构。菌落形态的差异一般伴随细菌表面结构及成分的不同,进而可能影响到细菌致病性的变化。
三、生长规律
1、原代菌株:An从龈下菌斑中新分离出的细菌菌落灰白,半透明,突起,菌落一般比较小,比较紧密,内部呈星形结构。固体培养菌落紧紧粘附到培养基表面,液体传代菌落粘附到管壁上生长,液体清亮。
2、液体培养菌株的转变:最初的变化是菌落沉淀生长,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菌细胞量明显增多,但液体仍保持清亮。大约经过7~8代,细胞开始均匀生长,沉淀的细胞量开始减少。一般经过10代左右细胞完全转化成均匀生长,继续传代不再发生变化。不同菌株之间转化快慢存在差异。
3、液体传代固体培养观察菌落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步。第一步菌落突起变大,颜色加深,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粘附性明显降低,内部星状结构趋于简单不典型至逐渐变小呈橄榄形或三角形或完全消失。第二步菌落边缘逐渐扩散,菌落形态可以形成草帽状,内部可能仅留一脐状结构,最终脐状结构会完全消失。完全扩散开后菌落呈扁平、湿润、半透明或近乎透明状。
四、实验内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保存方法
1、传代保存法:培养基的浓度不宜过高,营养成分不宜过于丰富,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降低。培养温度通常以稍低于最适生长温度为好。若为产酸菌种,则应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碳酸钙。
2、液体石蜡覆盖保存法:该法较前一种方法保存菌种的时间更长,适用于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及需氧细菌等的保存。
3、悬液保存法:
蒸馏水保存法:适用于霉菌、酵母菌及绝大部分放线菌,将其菌体悬浮于蒸馏水中即可在室温下保存数年。本法应注意避免水分的蒸发。
糖液保存法:适用于酵母菌,如将其菌体悬浮于10%的蔗糖溶液中,然后于冷暗处保存,可长达10年。除此之外,也可使用缓冲液或食盐水等进行保存。
4、载体保存法:土壤保存法;砂土保存法;硅胶保存法;磁珠保存法;麸皮保存法;纸片(滤纸)保存法。
5、常用的冷冻保存法:
低温冰箱保存法(-20、-50或-85):低温冷冻保存时使用螺旋口试管较为方便,也可在棉塞试管外包裹塑料薄膜。保存时菌液加量不宜过多,有些可添加保护剂。此外,也可用φ5mm的玻璃珠来吸附菌液,然后把玻璃珠置于塑料容器内,再放入低温冰箱内进行保存的。
干冰保存法(-70左右):即将菌种管插入干冰内,再置于冰箱内进行冷冻保存。
液氮保存法(-196):是适用范围最广的微生物保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