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梭状芽孢杆菌的代表菌种及主要价值与危害!

(2022-12-13 10:08:16)
标签:

知识

教育

文化

分类: 微生物菌种

         梭状芽孢杆菌的代表菌种及主要价值与危害!

 


梭状芽孢杆菌是一大群革兰阳性、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杆菌的总称。梭状芽孢杆菌属是厌氧芽孢杆菌的唯一菌属,现有157个种。该菌芽孢圆形或卵圆形,直径比菌体宽。梭状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以及腐败物中,多数不致病,只有少数细菌致病,致病菌株一般均能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菌等。某些菌种如丁酸梭菌可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各种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和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在食品加工上可用以生产某些酸、醇和酮类。

 

一、菌种简介

 

梭状芽孢杆菌是一大群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杆菌的总称,只有少数种可在大气条件下生长,但在大气中不形成芽孢。

 

二、形态特征

 

梭状芽孢杆菌革兰氏染色均为阳性,芽孢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中央、极端或次极端,使菌体膨大呈梭状,形态属于杆菌,故称其为梭状芽孢杆菌。

 

三、生理特性

 

该菌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抵抗力。该属菌对营养的需求因菌种不同而异。可耐受2.5%-6.5%NaCl浓度的渗透压,对亚硝酸钠和氯敏感。

 

四、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土壤、下水污泥、海水沉淀物、腐败植物、食品、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肠道内。

 

五、代表菌种

 

1、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革兰阳性细长的杆菌,芽孢正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形状,为其典型特征。有周鞭毛,无荚膜。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血琼脂平板上,经3548小时培养后,可见灰白色、半透明、边缘不齐、疏松似羽毛状的菌落,并有B溶血。芽孢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能耐煮沸l小时,干热150 1小时。

 

破伤风梭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侵入机体引起破伤风。但在一般的浅表伤口中不能生长,其局部伤口的厌氧环境是感染的重要条件。

 

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破伤风痉挛毒素是主要的致病物质,毒性极强,是一种神经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该菌只在局部繁殖,释放的破伤风痉挛毒素进入血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2、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也称肉毒杆菌或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产孢子的杆菌,所产孢子为卵形或圆筒形,着生于菌体端部或亚端部,在20-25可形成椭圆形的芽孢。当pH低于4.5或大于9.0时,或当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55时,肉毒梭菌芽孢不能繁殖,也不能产生毒素。食盐能抑制肉毒梭菌芽孢的形成和毒素的产生,但不能破坏已形成的毒素。提高食品中的酸度也能抑制肉毒梭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形成。肉毒梭菌的芽孢抵抗力强,需经干热180、5-15min,或高压蒸汽121、30min,或湿热100、5h方可致死。

 

食物引起的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虽然现在已经很少见,但是仍然有发生而且由于它的潜在性也变得很重要。肉毒梭菌中毒是由于毒素A、B、E和F引起的,它们可以由肉毒梭菌和丁酸梭菌(只能产生E型)的一株或多株菌株产生。

 

六、主要价值

 

该属中的一些菌种如丁酸梭菌可分解碳水化合物而产生各种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和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在食品加工上可用以生产某些酸、醇和酮类。

 

七、主要危害

 

一些菌种如腐化梭菌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H2S、硫醇、甲基吲哚(粪臭素)等具有恶臭味的腐败产物,在乳中生长时可使乳中酪蛋白完全胨化,在熟肉上生长使肉变黑,在罐头中生长时,因产气使罐头发生膨胀。肉毒梭菌在食品中增殖时可产生肉毒毒素,当人们食入含有该毒素的食品时,可发生毒素型食物中毒,早期症状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继而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吞咽困难等症状直至死亡。

 

多数不致病,只有少数细菌致病,致病菌株一般均能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临床上有致病性的梭状芽孢杆菌主要是某些厌氧芽孢杆菌(anaerobic sporeforming bacilli),如破伤风梭菌(C. tetani)、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肉毒梭菌(C. botulinum)和艰难梭菌(C. difficile)等,分别引起破伤风、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伪膜性结肠炎等人类疾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