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龋齿放线菌的性状特征与形态描述及主要用途!

(2022-11-04 11:17:27)
标签:

知识

教育

用途

分类: 微生物菌种

           龋齿放线菌的性状特征与形态描述及主要用途!

 

 

龋齿放线菌是放线菌的一种,有一些球菌状类型。细胞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类白喉棒状杆菌状,v和Y形。

 

一、菌种简介

平台编号:Bio-80063

规格:Freeze-Dried

拉丁属名: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菌株名称:龋齿放线菌

用途:ATCC原装进口

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二、详细信息

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Batty 拉丁名

(ATCC? 17982?) 统一编号

Strain Designations 菌种别名 NCTC 9931 [1A.21, DSM 43331]

Isolation 分离基物 Carious lesions of the dentine

Biosafety Level 生物安全等级 2

Biosafety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ustomer to ensure that their facilities comply with biosafety regulations for their own country.

Product Format 提供形式freeze-dried

Storage Conditions 保藏条件

Frozen(冷冻物): -80 or colder

Freeze-Dried(冻干物): 2 to 8

Live Culture: See Propagation Section

Preceptrol? no

Genome Sequenced Strain Yes

Type Strain 模式菌种 no

Comments  注释 This strain has been sequenced as a reference genome for the NIH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Medium 培养基  ATCC? Medium 7: Actinomyces broth ATCC? Medium 260: Trypticase soy agar/broth with defibrinated sheep blood

Growth Conditions 生长条件

Temperature 培养温度 : 37

Atmosphere 需氧情况 : Aerobic Name of Depositor NCTC

Chain of Custody 来源国家 ATCC <-- NCTC <-- I. Batty

Isolation 分离基物 Carious lesions of the dentine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Batty IB. 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a new species of actinomycete regularly isolated from deep carious dentine. J. Pathol. Bacteriol. 75: 455-459, 1958. PubMed: 13576328

Cross References Nucleotide (GenBank) : AAYI02000000 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ATCC 17982, whole genome shotgun sequencing project

 

三、形态特征

分枝的菌丝偶尔有棒状末端。有一些球菌状 类型。小菌落白色,柔软,圆形,平坦,边缘整齐,表面光滑至轻度颗粒状。有产生丝状小菌落的菌株。大菌落达 3毫米,白色,黄油状,圆形至不规则,凸面,表面光滑至颗粒状。偶尔有臼齿或椹状菌落。触酶阴性。嫌气生长最好,好气生长少至无,有无CO2,影响不大。在血琼脂上通常可好气生长。牛奶变酸。淀粉不水解。

 

四、性状特征

马血清琼脂和营养琼脂:分离此菌未成功,但转接培养几次后可得许多无色凸面微菌落。蛋白胨肉汤:生长少,但加酵母精后,产生胶粘沉淀,后分散成均匀混浊。在葡萄糖、果糖上14天产酸;在阿拉伯糖、木糖、蔗糖、鼠李糖 、棉子糖、肌醇以及半乳糖、乳糖、海藻糖、麦芽糖、淀粉、甘油、水杨苷上产酸不稳定;在以下碳源上不产酸: 核糖、山梨糖、甘露糖、纤维二糖、蜜二糖、松三糖、糊 精、肝糖、菊糖、甘露醇、卫矛醇、山梨醇、赤藓醇、侧金盏醇、醋酸盐、丙酮酸盐。葡萄糖发酵最终产物:醋酸 、琥珀酸、乳酸和迹量丙酮酸。细胞壁组分:丙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乌氨酸以及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果糖(?)、迹量鼠李糖和快速脱氧己糖。致病性不明显,在小鼠注射点只有极小病变。分离自深层龋齿患者的唾液。

 

五、形态描述

细胞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类白喉棒状杆菌状,v和Y形。分枝菌丝偶尔有棒状末端。有些球菌状类型。小菌落白色、柔软、圆形、平坦、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到轻度颗粒状。有产生丝状小菌落菌株。大菌落达三毫米,白色、黄油状,圆形到不规则、凸面、表面光滑到颗粒状。偶然有臼齿或椹状菌落,触酶阴性,嫌气生长的最好,好气生长少至无,有无二氧化碳,影响不大。在血琼脂中通常可好气生长,牛奶变酸,淀粉不水解。

 

六、放线菌

放线菌是与细菌相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数是腐生菌,少数对人有致病性,如放线菌属中的衣氏放线菌以及诺卡菌属中的星形奴卡菌和巴西奴卡菌等。

 

(一)放线菌属

放线菌属Actinomyces)正常寄居人和动物的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致病的有衣氏放线菌(A. israelii)、牛放线菌(A. bouis)、内氏放线菌(A. naeslundii)、黏液放线菌(A. uiscous)和龋齿放线菌(A. odontolyticus)等。其中对人致病较强的主要为衣氏放线菌。牛放线菌主要引起牛、猪的放线菌病。放线菌主要是内源性感染,一般不在人与人之间及人与动物间传播。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阳性、非抗酸性丝状菌,菌丝细长无隔、有分枝,直径0.5~0.8?m。菌丝24小时后断裂成链球或链杆状,有的很像类白喉杆菌。

放线菌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初次分离时加5% CO2能促进生长。在血琼脂平板经37培养4~6天,长出灰白色或淡黄色微小圆形菌落。初次分离时菌落表面粗糙,不溶血。在含糖肉汤中长成球形的小团。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形成吲哚,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衣氏放线菌能还原硝酸盐和分解木糖,以此与牛放线菌区别。

在患者病灶组织和脓样物质中找到肉眼可见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为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将硫磺样颗粒制成压片或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颗粒呈菊花状,由棒状长丝呈放射状排列组成。硫磺样颗粒核心由分枝菌丝交织组成,周围部分长丝排列成放线状,菌丝末端有胶质样物质组成的鞘包围,膨大呈棒状,折射率强,胶样鞘呈革兰阴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衣氏放线菌多存在于正常人口腔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属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或拔牙、口腔黏膜损伤时,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慢性或亚急性肉芽肿性炎症,病灶中央常坏死形成脓肿,并在组织内生成多发性瘘管。脓液中可查见硫磺样颗粒为其特征,称为放线菌病。

根据感染途径和涉及的器官的不同,临床分为面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和中枢神经系统放线菌病。最常见的为面颈部的感染,约占患者的60%,大多有Recent口腔炎或拔牙史。

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有关。从人口腔内分离出的内氏和黏液放线菌接种与无菌大鼠口腔内,可导致龋齿的发生。

放线菌病患者血清中可查到多种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无诊断意义,对机体也无保护作用。机体对放线菌的免疫主要靠细胞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 最主要和简单的方法是在脓、痰中寻找硫磺样颗粒。先用肉眼寻找,见有可疑颗粒制成压片,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放射状排列的菌丝。

必要时取材作厌氧培养于不含抗生素的沙保培养基(Sabouraud)及血平板上。放线菌生长缓慢,常需观察1~2周以上,再观察菌落或作涂片检查。亦可取活组织作切片,染色检查。

防治原则 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牙病是预防的主要方法。对患者的脓肿及瘘管应及时进行外科清创处理,同时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长时间治疗。亦可用甲氧苄氨嘧啶硫胺甲基异恶唑、克林达霉素、红霉素或林可霉素等治疗。

 

(二)诺卡菌属

诺卡菌属Nocardia)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多数是腐生性非致病菌,不属于人体正常菌群。对人致病的主要3种:星形诺卡菌(N. Asteriodes)、豚鼠诺卡菌(N. cauiae)和巴西诺卡菌(N. brasiliensis)。我国最常见的是星形诺卡菌,其发病率In recent years,有上升趋势。

形态与放线菌属相似,革兰染色阳性,部分为抗酸性细菌。脓汁中也可见菌丝颗粒,但菌丝末端膨大。培养较易,为严格需氧菌,能形成气中菌丝。在普通培养基上在室温或37下均可生长。但繁殖速度慢,1周以上长出黄、白色的菌落且表面干皱。

星形诺卡菌主要由呼吸道或创口侵入机体,引起化脓性感染。尤其是抵抗力下降者,如T细胞缺陷者、肿瘤患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被感染。呼吸道诺卡菌病急性者类似肺炎、肺脓肿;慢性者类似肺结核、肺真菌病。诺卡菌易通过血行播散,约1/3患者引起脑膜炎与脑脓肿。经皮肤创伤感染,侵入皮下则引起慢性化脓性肉芽肿与瘘管的形成。从瘘管中可流出许多小颗粒,即诺卡菌的菌落。好发部位为足和腿部,称为分枝菌病(mycetoma)。分枝菌病是一个综合征,主要病原菌为巴西诺卡菌。

微生物学检查是取浓汁、痰标本涂片及压片染色镜检,观察其形态。脓汁中可见革兰阳性和部分抗酸性分枝菌丝颗粒。若见散在的抗酸性杆菌,应与结核分枝杆菌区别。

分离培养可用沙保培养基或心脑浸液琼脂平板,然后再染色镜检及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定。诺卡菌入侵肺部后,可变为L型,故常需反复检查才能证实。

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局部治疗主要为手术清创,切除坏死组织。各种感染应用磺胺、氨卞青霉素及红霉素治疗。有时还可加用环丝氨酸。一般治疗时间不少于6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