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蜡样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与经济用途及鉴定方法!

(2022-07-09 09:01:06)
标签:

知识

教育

方法

分类: 微生物菌种

          蜡样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与经济用途鉴定方法!

 

 

蜡样芽孢杆菌(学名:Bacillus cereus),又称仙人掌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β溶血性的杆状细菌 。经常在土壤和食物中被发现,有些菌株会引起食物中毒,例如"炒饭综合症"(Fried Rice Syndrome);另外一些菌株则对其他动物有益。蜡样芽孢杆菌是兼性厌氧性。与其他芽孢杆菌相同,它会产生防御性的内芽孢。它的致病因子包括施普善(cereolysin)和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

 

一、形态特征

 

芽胞杆菌属(Bacillus)中的一种。菌体细胞杆状,末端方,成短或长链,1.0~1.2×3.0~5.0微米。产芽孢,芽孢圆形或柱形,中生或近中生,1.0~1.5微米,孢囊无明显膨大。革兰氏阳性,无荚膜,运动。菌落大,表面粗糙,扁平,不规则。菌落形态: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可形成圆形或近似圆形、质地软、无色素、稍有光泽的白色菌落(似蜡烛样颜色)直径5-7 mm.在M.S.P 培养基上生长更旺盛,菌落直径达8-10 mm,质地更软,挑起来呈丝状,培养时间稍长,菌落表面呈毛玻璃状,并产生红色色素。在蛋白胨酵母膏平板上菌落为灰白色,不透明,表面较粗糙,似毛玻璃状或融蜡状,菌落较大。蜡状芽胞杆菌细菌对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强,分布广,是典型的菌体细胞,有部分菌株能产生肠毒素,呈杆状(约1.5μm),有色,孢子呈椭圆形,有致呕吐型和腹泻型胃肠炎肠毒素两类。

 

二、生态习性

 

兼性好氧。生长温度范围20~45,10以下生长缓慢或不生长。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以及动物肠道等处。在葡萄糖肉汤中厌氧培养产酸,从阿拉伯糖、甘露醇、木糖不产酸,分解碳水化合物不产气。大多数菌株还原硝酸盐,50时不生长。在100下加热20min可破坏这类菌。

 

三、经济用途

 

与人类关系密切是引起食物中毒,中毒者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蜡状芽胞杆菌可产生抗菌物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降解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改善生态环境。可产生细菌蛋白酶;可用于麻脱胶,是各种抗生素抗菌活性的测定菌。可用于明胶液化,牛奶胨化,还原硝酸盐,水解淀粉。

 

四、病症

 

蜡样芽胞杆菌与少数食物中毒有关(约2–5%),包括一些严重的恶心、呕吐以及腹痛。大概来说,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错误地烹调方法造成细菌孢子残留在食物上,更糟糕的是食物被不当冷冻而让孢子发芽。细菌繁殖的结果是产生肠毒素,人食用含毒素的食物后会产生呕吐、腹泻等不良症状。

 

许多食物都有可能造成这种腹泻,它有8–16个小时的潜伏期,之后便会引发腹泻和肠胃疼痛。而另一种潜伏期长的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与产气荚膜梭菌所造成的病症极其相似。

 

吃了冷藏不当而变质的剩饭是造成呕吐病症的最主要的原因。食用变质食物后1–5小时就会引起恶心、呕吐。这种病症与其他的变质引起的短期病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造成的)较难辨别。

 

以前人们认为有毒物质产生效果的时间与以上两种类型有关,但事实上呕吐综合症是因一种只在引起呕吐的类型中发现的名为cereulide的毒素造成的,并且该产物不是蜡样芽胞杆菌的标准产物之一。Cereulide是一种由非核糖调控缩氨酸综合(NRPS)产生的即使在菌体内也是不常见的dodecadepsipeptide。两个科研小组独立发现这种转录是发生在pCERE01或是pBCE4810质体上。有趣的是,该种质体与有毒的pXO1质体主要构成相同,pXO1是炭疽杆菌中编码毒素的基因,但却处在不同的致病岛上。蜡样芽胞杆菌的牙周分离同样具有不常见的类pXO1质体。

 

五、发现

 

1950年首次在挪威报告,以后类似的食物中毒在许多国家都有报告。蜡样芽抱杆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以夏、秋季最高(6-10月份),引起中毒的食品常于食前保存温度不当(26~37)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污染的蜡样芽抱杆菌得以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中毒。

 

蜡样芽抱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很多是根据流行病学线索,中毒食品检出大量的蜡样芽饱杆菌>105/克作为食物中毒的判断依据。食品中污染蜡样芽抱在室温内(16一40)即易繁殖产生肠毒素,故肉类、奶类及剩饭等熟食品只能在低温短期时间存放。剩饭等熟食品只能在低温短期时间存放。剩饭等熟食品即使在食用前加热煮沸,蜡样芽抱菌的芽抱也不易死亡。

 

六、鉴定方法

 

常规分离鉴定技术中检样处理、增菌及分离培养鉴定按GB/T4789.14一2003的方法进行。

 

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方法:

 

国内外对于蜡样芽抱杆菌的检测方法有常规的检测方法;基于PCR技术、酶反应、免疫学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

 

常规检测方法是将分离培养后的可疑菌落做生化试验、溶血试验、协同溶血试验、动物试验、典型运动等鉴定,被确定为蜡样芽孢杆菌后进一步进行血清分型。常规检验步骤为:样品→增菌→分离培养(并作菌数测定)、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生化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试验→肠毒素检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