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培养基基础(含精氨酸)的应用!
(2022-07-02 09:49:41)
标签:
知识教育应用 |
分类: 培养基 |
一、背景
支原体培养基基础(含精氨酸)是一种用于培养支原体的基础培养基,原理:月示胨、蛋白胨、牛肉浸粉、牛心浸粉、酵母浸粉提供氮源、维生素、矿物质,葡萄糖提供碳源,氯化钠维持均衡的渗透压。
用法:称取本品45克,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121高压灭菌15分钟,冷却至室温,无菌操作加入马血清100ml、青霉素8万单位和1%醋酸10ml,混匀,分装无菌试管,放置--20保存。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为0.1~0.3微米。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原体。支原体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大多不致病,对人致病的支原体主要有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等。巨噬细胞、lgG及IgM对支原体均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支原体革兰染色为阴性,但不易着色,一般用Giemsa染色,染成淡紫色。支原体主要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亦可以出芽方式繁殖,分枝形成丝状后断裂呈球杆状颗粒。大部分支原体繁殖速度比细菌慢,适宜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7.8~8.0。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典型的“荷包蛋”状菌落。支原体抵抗力较弱,对热、干燥敏感,对75%乙醇、煤酚皂溶液敏感,对红霉素、四环素、螺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但对青霉素类的抗生素不敏感。
二、应用
用于牛支原体生长特性及其致病性研究:
从牛支原体的生长特性、致病性两个方面,开展了对牛支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生化特性、表性特征、实验动物感染等试验。
并采用PCR、CCU颜色改变单位、显微镜检、分光光度法等方法获取实验相关数据,并分析得出牛支原体各分离株生长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筛选出优势流行菌株为后期ELISA诊断试剂盒的开发、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依。
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牛支原体及其支原体病奠定理论基础。
1、牛支原体分离、培养及其鉴定本试验采用改良的支原体培养基对4个省市5个肉牛场中呼吸道症状较重的病牛或死牛的肺脏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及纯化,并通过PCR鉴定为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牛支原体)。
改良的液体培养基比较适合牛支原体的生长繁殖,培养时间相对减少,尤其在传代培养时,平均变色时间仅需24h左右。同时,建立的牛支原体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较好、灵敏度较高、且操作简单等特点,其检测结果可以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
2、牛支原体生长特性研究采用已纯化鉴定的6个牛支原体分离株(W70株、1738株、Q1株、Q3株、JX02株、677株),进行生长特性研究。采用革兰氏、姬母萨、迪那氏染色对菌体和菌落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
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红色,姬母萨染色紫蓝色;菌体均表现为多形性,以球状和短杆状为主。显微镜检,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蛋样”,姬母萨、迪那氏着色效果较好。通过葡萄糖发酵、精氨酸发酵等生化反应观察6个牛支原体分离株纯培养物的生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