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菜豆炭疽病菌的病原特征与防治方法!

(2022-05-19 10:27:36)
标签:

知识

文化

研究动态

分类: ATCC菌种

         菜豆炭疽病菌的病原特征与防治方法!

 


菜豆炭疽病是由豆刺盘孢引起的、发生在菜豆的病害。幼苗发病,子叶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病斑,病部稍凹陷,溃疡状。成株期发病,叶上病斑多沿叶脉发展,初期产生红褐色条斑,后变黑褐色或黑色,逐渐扩展成多角形网斑,叶柄和茎蔓病斑梭形或长条形,绣红色,中央凹陷,边缘龟裂,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豆荚受害,初期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具红色晕圈,中央凹陷。菜豆炭疽病是菜豆重要的病害之一,在中国菜豆产区均有发生,特别是潮湿多雨的地区发生严重。该病发生严重时,可减产70%以上。

 

一、菌种简介

平台编号:Bio-78664

规格:Frozen

拉丁属名: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

菌株名称:菜豆炭疽病菌

用途:ATCC原装进口

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二、详细描述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 (Saccardo et Magnus) Briosi et Cavara, anamorph菌株拉丁名

(ATCC? 16342?)菌株编号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 (Saccardo et Magnus) Briosi et Cavara, anamorph菌株拉丁名

Alternate State备用状态: Glomerella lindemuthiana Shear, teleomorph /

Strain Designations菌株别名: alpha C-6-4 /

Product Format提供形式: frozen

Strain Designations 菌株别名alpha C-6-4

Alternate State Glomerella lindemuthiana Shear, teleomorph

Biosafety Level 生物安全等级1

Biosafety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ustomer to ensure that their facilities comply with biosafety regulations for their own country.

Product Format 提供形式frozen

Type Strain模式菌株 no

Preceptrol? no

Medium ATCC? Medium 322: Lima bean agar

Growth Conditions生长条件

Temperature培养温度: 24.0

Name of Depositor AL Andersen

Isolation分离源  Pea bean seed, Michigan

 

三、病原特征

菜豆炭疽病的病原是豆刺盘孢,刺盘孢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初埋生于表皮下,后期露出,分生孢子盘上密生分生孢子梗和几根至20根刚毛。刚毛黑褐色,针状,单生,有3-4个分隔,大小为(30-90)微米×(3-5)微米。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短杆状,长45-55微米。分生孢子常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单生,无色,椭圆形或卵形,有时稍弯曲,大小为(3.5-5.5)微米×(13-22)微米,内含1-2个油球。

 

四、为害症状

菜豆的茎、叶、荚都可以染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受害。苗期染病,子叶上出现红褐色后变暗褐色的近圆形斑,病部略凹陷。成株期叶片染病,多在叶背的叶脉上,呈锈红色条状斑,并沿叶脉呈多角形扩展,颜色由浅至深,渐呈黑褐色,叶柄和茎染病,病斑长条状,褐锈色,凹陷龟裂,豆荚染病,初为褐色小斑点,渐扩大成近圆形斑,边缘隆起,中间凹陷,甚至直达果内至种子。潮湿时有红色黏稠状物溢出,种子染病,出现黄褐色大小不等的凹陷病斑。

 

五、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也能以菌丝体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即可发生染病,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昆虫进行传播。越冬菌丝体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反溅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经潜育后出现病斑,在病斑上就会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六、流行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带病种子,幼苗即染病;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接触传播。气温20和95%以上的相对湿度,最有利发病。当温度高于27,相对湿度低于90%时,很少发病。因此,地势低洼、土质黏重、连年重茬、种植过密的地块及多雨、多露、低温、多雾的条件有利病害的发生。

 

七、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在无病区繁育种子或从无病株上采收种子。播前温汤浸种。

2)实行2-3年轮作,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适量施用氮肥。

3)加强田间管理,用地膜或稻草等覆盖栽培,减轻土壤病菌传播。雨后及时中耕,注意排涝,降低土壤含水量。

2、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甲醛或多菌灵或福美双拌种。

2)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并喷药,药剂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百菌清任一种,加上治疗性杀菌剂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喀菌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任一种,按推荐用量混合后喷雾,视病情间隔5-7天后再喷1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