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2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05-06 19:32:46)
分类: 学习情况

2020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2届高三联考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  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截至目前,我国共公布了五批传统村落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仍然鲜活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传统村落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一心、三片、多组团、多特色”分布特点。这些种类繁多、生动多彩的传统村落,形成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支撑,它们既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和我国农耕文明最集中的反映,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源泉所在。在城乡关系重构的今天,传统村落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重塑的重要载体和诗意栖居的家园。

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紧迫任务依然是严格保护。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我们遏制了传统村落的自然消亡,但是空心化、建设性破坏、资金不足等依然是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一方面需要开展传统村落谱系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细化记录和管理,把传统村落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则要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分级分类,精准保护利用。对于有一定价值的传统村落,要保护好传统风貌,充分挖掘特色,适度恢复和还原,促进传统建筑的改善利用。

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离不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当前历史村镇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居住者对现代生活的要求与历史文化的冲突。对此,我们要重点研究和突破,进一步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包括加强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设小型综合体等。通过优化调整适宜的产业,促进传统村落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此外,积极拓展传统村落利用模式,如承担各级文化部门活动场所、中小学生教育基地、文创基地、民宿等功能,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让村落用起来、活起来。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农耕文明遗产。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村落融入未来,在新格局下进行功能定位,重新融入城乡发展,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议题。传统村落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不断发展,这是对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因为发展才能体现传统村落的价值,发展才会让传统村落传承下去。未来,历史村镇将和现代城市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色保护类和重要聚焦点,在未来的城乡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展旅游依然是当下传统村落最现实的保护与发展手段之一,但仍需要在品质提升、健康引导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招德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

面向未来,要依靠传统村落的智慧来指引美丽乡村建设。在风貌特色方面,利用适合新民居的创造和推广的方式进行形象易懂的指导,多采用传统的建造、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今后,我们要尝试把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将传统村落推向世界,让传统村落融入世界旅游大循环,让世界了解中国美丽鲜活的传统村落,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遗产。

(摘编自方明《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化多种多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中国传统村落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于中国传统村落,必须健全保护体系,给予适度“恢复、还原”,保护好其传统风貌。

C.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只是保持原貌,合理开发可以更好地达到保护的目的。

D.未来要将历史村镇与现代城市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以融合促发展,以发展促传承。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中国传统村落的现状及存在意义,分析了如何让其走向现代和未来的问题。

B.文章论述了保护传统村落应采取的方法措施,由保护、完善到发展,逐层深入。

C.第二段作者就目前我国传统村落面临的空心化、自然消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D.文章最后两段论述了传统村落的未来走向,对发展旅游业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格保护传统村落,挖掘其特色,才能使之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诗意栖居的家园。

B.进一步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可以解决当前历史村镇最突出的矛盾,使传统村落走向现代。

C.要重构传统村落的经济体系,需促进传统村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村落利用模式的拓展。

D.要充分尊重传统村落的传统特质,应采用多种方法加以传承,不应走商业化道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为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201991日起正式实施。西安垃圾分类标准是由可回收、厨余、有害、其他垃圾所形成,其对应的垃圾桶颜色是蓝、绿、红、灰。

1)可回收垃圾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2)厨余垃圾,是指家庭废弃的有机易腐生活垃圾,包括固体食物、蛋壳、瓜果皮核、茶渣等和果蔬、水产市场产生的有机易腐垃圾,包括废弃菜叶、水果、鱼虾等;

3)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容器)、废油漆(容器)、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等;

4)其他垃圾,是指难以回收以及暂无回收利用价值的废弃物,包括废弃卫生巾、一次性纸尿布、餐巾纸、烟蒂、清扫渣土、大棒骨、贝壳等。

据了解,民众对复杂的分类方法感到困惑,还有很多人表示不清楚相关要求。《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 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西安市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将违反《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规定、拒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个人不良行为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摘编自《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材料二:

20102019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变化统计表

 

(摘编自《2019年中国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全景图谱》)

材料三:

德国以前主要采用生活垃圾掩埋的方式。垃圾填埋场在垃圾运输、填埋过程会产生以H2SNH3,硫醇和N-甲基甲胺等为主的恶臭性气体,易引起周边居民的不适,对健康有危害。填埋操作、封场各种机械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对周围环境也产生影响。原生生活垃圾直接进入填埋场,经过发酵作用产生高浓度有机渗滤液,促进CaCO3的溶解,引起地下水硬度升高。而自然降水的淋滤或地下水浸泡,也会产生出大量有机渗滤液,污染地下水,改变土壤结构。要一片填埋过垃圾的土壤恢复到可以种植,通常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填埋会释放大量气体,由CH4CO2组成。当CH4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5%15%,易引起爆炸。自 200561日起,德国禁止填埋未经焚烧或机械、生物预处理的生活垃圾。近年德国发展的垃圾处理技术:

1)垃圾热处理(焚烧)技术

生活垃圾焚烧设备要满足很高的技术标准,不会生成废水,对烟气处理的要求比传统的火力发电厂还要高,对产生的热能可以利用。若先决条件有利,能量转换率可达到70%

2)机械生物处理技术(MBA)与焚烧相结合

近年来,德国开始采用机械生物处理技术(MBA),先把生活垃圾中的非易燃物分选出来,然后仅焚烧发热量高的剩余部分。由于MBA技术的费用通常较低,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人们对其 接受程度较高。

3)干燥稳定技术

对预破碎的混合生活垃圾进行为期7天的生物堆肥处理。生物堆肥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活动,生活垃圾的温度高达70°C。利用这一温度,再加入过量空气,便可对垃圾进行脱水。经过7天生物堆肥后,垃圾的含水率一般仅为10%15% ,不会产生废水。经过如此处理的垃圾被称为干燥稳定物。

(摘编自克劳斯•维默尔《德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

4.下列关于西安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损毁的烧水壶、旧窗帘、牛奶箱子、宣传单页都属于可回收垃圾。

B.香蕉皮、茶渣、剩蛋糕、做饭切除不要的边角肉块都属于厨余垃圾。

C.用坏的水银温度计、失效干电池、油漆桶、过期口服液都属于有害垃圾。

D.一次性纸尿片、破损陶瓷碗碟、家庭盆栽落叶、尘土都属于其他垃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复杂性和民众的知晓率低,是西安市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大难题,政府要加强宣 传引导。

B20102019十年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大,与上一年相比增长量最大的是2016年,而同比增幅最低为2013年的058%

C.德国很多年前就意识到生活垃圾简单掩埋的危害,发展多样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D.干燥稳定技术不同于机械生物处理技术,无需对垃圾进行预分类,主要是利用生物堆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加入空气,将垃圾制成干燥稳定物。

 

6.请结合材料三,分析生活垃圾简单填埋的危害。(6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