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思考力与专业技能提升

(2020-01-16 13:48:10)
标签:

教育

分类: 理论前沿

教师思考力与专业技能提升

 

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  王海

什么是思考 

(一)心理学的解释是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也就个体心智对意向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这个解释比较抽象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

面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进行质疑,进而发现问题这就是思考。冯梦龙的《笑林广记》里讲了一个呆子提问,说:天上下雨不下水,雨到地上变成水。既然雨要变成水,为啥下雨不下水?这个问题看似非常无聊,其实认真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个“雨”和“水”名称的变化,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大讲特讲。我们在后面会讲到的。我们认为:能够就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或者事实提出质疑和意见,这就是思考。

(二)谁是最早进行思考的名人?杞人,杞人忧天嘛。只不过,我们从古到今是把这个作为笑话来讲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爱思考的人,看成是吃饱了撑的。因为大家对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习惯性直接接受而已。

         教师思考力与专业技能提升


                

(三)谁是最爱思考的人?2-6岁的小娃。问题一个接一个,简直要把家长烦死了。我们应该看到,爱提问的孩子很聪明,他在思考,他的智慧在成长。

(四)一个问题

回到前面的问题上:爱思考的人事吃饱了撑的吗?爱思考是智慧的表现。中国人不爱思考,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长期而又严酷的中央集权,不允许百姓思考;长期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的,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解决肚子的问题。

日本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在大灾大难之后,比如海啸或者大地震等,首先应该准备充足的是什么?有人说是药品,有人说是食物和水。日本科学家说,是纸巾等收拾人们排泄物的东西。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点突破我们的认识底线?这些日本人也太搞笑了,是不是有点吃饱了撑的意思?一天到晚,有那么多有意义的问题不去研究,却研究了一个奇葩的问题。日本科学家认为:这些东西处理不好,就会带来二次污染,二次污染的危害比第一次灾害大得多。二日本人正是靠着这些看似无聊的研究,以平均一年一个诺贝尔奖的速度在刷新全世界对日本民族的认识。   

                           教师思考力与专业技能提升

什么是思考力

(一)爱思考就具有思考力?

思考≠思考力

我来一次班门弄斧。在物理学上,力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思考力三要素:思考力也是“力”,同样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首先,思考力的大小取决于思考者掌握的有关思考对象的相关信息量,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量,就不可能产生相关的思考活动;其次,思考力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着目标形成的思路,如果思考没有目标和方向,思考就会精力分散、思维紊乱,也就不能产生思考的力量。

最后,思考必须找准作用点——必须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这样的思考活动就会势如破竹;如果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就会出现胡思乱想的现象,思考就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再多的思考也是没有用的。

(二)有思考力的表现


                       教师思考力与专业技能提升

思考力与提高专业能力有何关系

(一)反思问题。

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问题。

1.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不体谅我呢?

分析这个情况不仅是对在家长中国普遍存在在老师的教学中也是非常常见的老师对学生好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表达而已为什么学生好就要体谅你呢如果你的教学不是他的关注点比如听不懂讲的无趣还怎么体谅老师没有一肚子意见发出来都算是修养不错的了。比如:咱们来补习的学生中,有没有被父母逼迫着来的?在暴力或者精神压力的驱使下来补习,你说,他对老师有好感吗?他他对谁都不会有好感的。

2.我的教学这么认真,为什么教学成绩还是不好呢?

分析:教学成绩优秀,是要把老师的主观需求和学生的客观努力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情。认真并不代表讲得好,认真也并不代表学生接受程度高。以单相思的乐观,注定会被学生所抛弃和甚至鄙视。

3.我讲得这么认真和投入,都感动了自己,为什么你却面无表情,一点都不买账呢?

分析:这个例子就非常好分析了。

专业能力的表现就在于能够区别于非专业行为

(二)抛弃有毒的鸡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在鸡汤文充斥我们的朋友圈和交往圈似乎不了解一点点鸡汤文就已经赶不上时代一样但是我们分现好多鸡汤文里面鸡的成分一点都没有。有的加点味精有的为了口味好甚至在里面搞了一些有毒的成分在里面

举例:现在,家长们很焦虑,加上一孩的因素,所以拼尽全力,不允许一点点失败,哪怕是失误。因此各种乌七八糟的“鸡汤文”就粉墨登场了。

我们说说轰轰烈烈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不要有?要有。感恩什么?有人说,感恩父母。因为东西方赡养责任的划分和承担不一样,所以,在我们国家特别强调感恩父母,也就是子女要尽孝,要给老人养老送终。这样说,可能有的老师觉得我是不是说的有点难越界?其实,你看看西方发达和较发达国家,对老人的赡养制度,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人好甩锅啊。

但是,咱们看看现在的小学初中感恩教育,无非就是三个内容:下跪、哭泣、洗脚。可以说是乌烟瘴气。有些所谓的专家还说,这样教孩子,孩子才有出息。先别说出息的事情。你想想,一千多人的学校,一个家长、一个孩子 ,两千多人乌泱泱地在操场,脱掉鞋子洗脚,这场面舒服吗?总觉得不文明啊。如果当众下跪、哭泣就是感恩尽孝的话,那么世界上最孝顺的人一定是谁?——红白喜事服务队的婆婆大娘啊。说哭,哭得情深意切;说跪,跪得货真价实。

有一次,我们去听这种感恩教育的报告,在互动环节,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说这种感恩教育的效果这么好,请问你用这种方法教育你的小孩吗?他发展的怎么样?结果,专家就不高兴了。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回答问题。

我觉得,一个老师,没有教育和教学成功的案例,也没有经验的提升总结,有什么资格来布道?这个社会也奇怪,只认结果不管过程。成功了说什么都是经验,失败了,说什么都是教训。不是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有一些高考分数较高的学生和家长出来介绍所谓的成功的经验吗?我们认真看看,这些经验有多少是真的经验?还不是胡说八道,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图个嘴巴舒服而已。如果是真的经验,就可以复制,有普适性啊。

(三)提高生存能力

像咱们这种补习学校,它不是公立的机构,没有固定的财政拨款,生存靠什么?说白了,学生就是我们的饭碗。把学生说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似乎一点也不为过。

怎样让学生选择我们?一是学生觉得物有所值,愿意继续合作。然后,借助他们的嘴巴把我们的名声传出去,建立好的口碑,带动其他人的回签。但是仅仅有好的短期教育效果就可以了吗?我们在现实中见到的学生补完课就不买账,甚至在补课期间,就和老师称兄道弟,个别学生还以金主的身份居高临下。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教学的时间内,没有在学生心中建起人格威严。除了给了一点知识,什么都没有留下。那么,在有可能做选择的时候,他不会优先选择我们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说来,学业特别优异的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不是特别深刻。倒是有些在读书期间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生的感情倒还纯真。为什么?这些学生觉得老师在他的成长路上给了他更多的帮助吧。

当然,我们不靠学生的尊重活着,但是,它会影响学生的回签率啊,这可是真正的生存质量啊。你想,我们在弥补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记,是不是在一有需求的时候,就会想到你呢?有时候,当有选择的时候,有的学生会说,就要选某个老师,非他莫属,怎么劝都没有用的。

(四)做出专业的判断

如果学生咨询以下这个问题,请问你怎么回答?

有一个家长为了促进孩子读书,促使孩子努力学习,每天早上坚持4点起床,坐在孩子床边等着孩子醒来,这一坚持就是5年。感人吗?励志吗?很感人,也很励志。

不过我们回头想想,似乎有些脊背发凉。为什么?让孩子认真读书,方法有很多。但是这个方法好吗?我们觉得,这个家长要不就有点问题,要不这个故事就是刻意编造的。假如我们是这个娃,一睁眼,你妈妈天天睁着幽怨的眼神看着你,你不觉得寒碜吗?

老师们,你能说这是你家的私事,我不便参与吗?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他会留下来好好读书;解决不好,心理压力太大,也许书都不读了,更别说周末来补习了。

四、提高思考力,提升专业技能

(一)看清浮华后的虚伪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比如:喝个什么汁、喝个什么液体,就可以补脑,智商蹭蹭往上涨。喝了什么饮料智商就要往上长的,你觉得可能吗?

我觉得有这个想法的人,该好好让脑袋清醒了一下了。如果真有这么神奇,何必寒窗苦读呢?直接买个一吨,把小孩泡在里边,每个毛孔都高智商。多好。

前面我们讲过,因为现在的二孩还没有长大,一孩家庭还比较多。所以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唯一的,家长也倾注了很多精力。为了使孩子的学习上升,也是用尽了一切办法。于是,也给市场提供了商机。

在这种喧嚣之下,老师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帮助学生和家长做出准确而有效的判断。

(二)给学生人格打上光亮的底色

1.中国人似乎有个通病,啥事喜欢都在名人身上找依据,只要是古人说的,或者有名的古人说的,那绝对没有问题,这样自己说话的底气也就十足了。

《元史 答里麻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答里麻曰:“深州民媪怒殴儿妇死,妇方抱其子,子亦误触死。媪年七十,同僚议免刑,答里麻曰:“国制,罪人七十免刑,为其血气已衰,不任刑也。媪既能杀二人,何谓衰老?”卒死狱中。

这句话大概意思是: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因为生气把儿媳妇打死了,孙子在儿媳的怀里,也被打死了。老太婆被拘禁起来后,怎么给这个老太婆判刑,官员们产生了严重分歧。答里麻说:国家制定法律,七十岁的老人免于刑罚,因为他们的气血已经衰竭,不能够承受刑罚。既然这个老太婆能够杀死两个人,气血肯定没有衰老,于是把这个老太婆抓起来,结果这个老人死在狱中。

我们从中读出了什么?是不是发现了中国古代的官员在执法中存在随意性呢?既然国法规定了,七十免刑,而且没有明文规定七十岁时的身体状况的区分对待,官员有什么权利擅自修改规则呢?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有没有?有啊,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就是一例,我们执法是以法律为准绳还是以感情为依据?如果以感情为依据,不就成了典型的“人治”吗?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制定详细周全的规则呢?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分析的时候,似乎不是这样理解的。我们会认为这个官员会灵活变通,使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吗?撇开其他因素不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中国人不讲规则,跟这种一直奉行所谓的“灵活变通”的原则有一定关系呢?

2.再比如,项羽被刘邦打败,世人都去嘲笑项羽;田忌赛马,我们没有指责田忌这个规则的破坏者,而是钦佩田忌的“智慧”。有人说,中国人的堕落是从嘲笑项羽的失败开始的,因为只问结果不问过程。而田忌赛马的广泛传播,为这种堕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搞不懂这些,是因为他们学识不够,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老师也分不清楚,该怎么去给学生讲?总不能以己之昏昏,奢望使人之昭昭吧?这样的思考力能够给学生人格打上光亮的底色,可能吗?     

对普通人,我们不会去做过多的要求,但是作为老师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因为我们的行为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影响。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获得什么,社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什么。

(三)提升课堂教学技能

思考力的提升,最后的落脚点一定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可以思考的地方很多,当我们无法改变生源质量的时候,就应该更多地考虑自己教学的改变。

1.提升操作的有效性

教学中,老师们都爱提问,因为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不加思考的提问,会适得其反。

参看课例:

语文课《刘胡兰》,一个老师是这样上课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刘胡兰》

师:真聪明。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黑板上写着

师:好的。刘胡兰是男的女的?       生:女的

师:刘胡兰最后怎么样了?           生: 牺牲了

师:在哪里牺牲的?                 生:云周西村

师:云周西村在哪里?               生:……..

师:老师告诉你们,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据地

各位老师,这种提问的方式和内容有效果吗?(繁琐、无聊的提问是没有效果的)除了把学生教得越来越傻外,毫无用处,长此以往,你问你的,我耍我的。

类似的还有:孔子是什么家?思想家,错。哲学家,错。老人家。错。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我们上课不提问,课堂气氛沉闷;提了问,学生又不配合。到底课堂提问艺术的标准和尺度是什么?该怎样为学生答疑创设知识差的等级度。

2.教学设计精当化

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如果千人一个方法,可能这就和十个人看感冒,开一个处方的道理是一样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有一个历史老师,为了让学生认真读书,同时也能记住记住枯燥的历史知识,经过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备课时做了如下设计:

历史考试选择题黄花岗起义第一枪谁开的?

A宋教仁    B孙中山    C黄兴     D徐锡麟   考生选C

又看第二题:黄花岗 起义第二枪谁开的?

A宋教仁    B孙中山    C黄兴     D徐锡麟  考生傻了,就选了个B。

接着看第三题,黄花岗起义中,第三枪谁开的?

A宋教仁    B孙中山    C黄兴     D徐锡麟   考生疯了,胡乱选了A。

考试出来就去找出卷老师。老师拿出课本说:全部选C。学生就不干了,觉得不可能啊。老师说:来,请大家翻开书,书上怎样说的“砰砰砰,黄兴连开三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

其实更加绝的还有:

冲冠一怒为红颜中的为“红颜”而引清兵入关的人是

A:吴一桂    B:吴二桂    C:吴三桂    D:吴四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中的“红颜”是指:

A:张圆圆    B:高圆圆    C:刘圆圆    D:陈圆圆

看起来,有点像笑话,但是我们认为这个老师基于学生的现状入手,这种积极改变一定是深思熟的结果。单从为一个课堂事件来看,我们认为,他这样做,学生一定会记得很牢,而且经久不忘。

(四)做一个无可替代的自己

一个人在职场的价值,在于可替代性。可替代性越大,个人的职场价值越小;反之,职场价值就越大。专业的精进程度越高,你的可替代性就越小。一个成熟或者优秀的老师,不仅要能够解决普通的教育教学问题,还要能够解决普通老师难以解决的教育教学难题。换句话说,别人能解决的你可以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你也能解决,你的可替代性就非常小的。有人说:名医的价值在于能够治疗疑难杂症。名优教师的价值在于能够教得了优生,更能够转化问题学生。下面我们列举了常见的一些现象。

1.单向传递

有时候,我们把一个事情的注意事项给学生说了好多遍,我们也许也有这样的体验,在考试之前,把考试的若干注意事项反复讲明,有时候都讲到了学生不耐烦地程度,可是学生依然在老师反复强调的地方犯错,怎么办?

小结:出现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去怪罪学生,更多的是要认真反省自己。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单向传递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单向传递的情况,怎样改变单向传递的现状。教学的更多问题,是来源于教师自身。当然,学生的原因也很重要。不过,你想,学生之所以找我们给补习,是认为我们能够解决他在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2.同频共振  

学生说:我怕,我做不到。我不行的。

老师说:怕什么,要勇敢,你肯定能行。或者说:努力必定有成就。

小结:这样说有用吗?没有用的。老师考虑的问题和孩子表述的问题不是同一回事,因为你们的思维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当事的双方考虑的问题不在一个频道的时候,基本等于鸡同鸭讲。所以,无论你怎么鼓励,对孩子而言,都是无用的。

还有,努力必定会有成就。真的吗?我们扪心自问,谁没有过远大理想?到了60岁时,我们再回首,儿时的梦想实现了多少?是我们没有努力吗?努力只是自己单方面的需求,没有其他因素及时有效的参与,缺少对自我清醒认识的奋斗,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废话而已。

3.心理免疫力

有个笑话说,高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有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是一直存在这个问题的,怎么引导学生克服这些问题?有的老师采取的方法是:大讲特讲鲁迅的伟大;盲目地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文言文,还自以为是地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讲许多作文的技巧。我们来思考一下,讲了鲁迅的伟大,就能让学生走近鲁迅,理解鲁迅?我们天天讲爱情伟大,后来发现,好像单身的人还比较多啊。盲目地阅读 ,无非是瞎子摸象,一知半解罢了,高中繁重的课程,允许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在某一学科上耗费吗?讲大量的技巧能解决问题,这就像给学习游泳讲了一大通游泳的技巧,不到水里去实践一下,能够学会游泳吗?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一味地加以语言的激励,或者对学生进行严厉的责备,都这些做法能够解决问题吗?

这种事情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少说激励或者责备的话,坐下来和他一起讨论问题所在,怕文言文,就和他一起读他读不懂的地方;怕写作文,就一起写下水作文,在困难之处予以有效的指导。

在某件事情上,克服了困难,以后就再也不怕,能够坦然面对。

4.冰山理论

孩子表现出来的困难,浮在面上的行动和情绪,掩藏的是心理需求。我们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吸引甚至迷惑,而忽略了所有的行动和情绪其实都是心理需要的反应。

 

孩子说讨厌某个学科,比如语文,说我不想学语文。实际上是说,学不会语文真的让我很沮丧。如果把沮丧的情绪拿走,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非常无能。

我们可以试着说:宝贝,语文很难,但是你要学会它,对吗?孩子说:对,我要学会它。接下来,家长说:好的,我们看看怎么才能够学会它。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沮丧的背后是强大的动力,他可以让孩子接下来克服一个个的困难,直至在期末中取得好成绩。

分享:与沮丧一起被压抑的还有无能感和力量感。我们只有帮助孩子跨越挫折,他才能够获得力量。

5.习得性无助

当我们对一个目标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还是实现不了,就会认为自己不行,这叫习得性无助。当看到孩子长期努力依然得到的是失败,我们怎么办?

1)心理上认同。

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接受失败的可能性。失败总是令人不痛快的,有些失败所带来的结果甚至是相当有决定性的,但这一次的不好并不代表下一次做不好。世界真的就是“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2)和孩子一起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

面对失败,我们除了不逃避。还要找到失败的原因。比如:古诗记不住。是什么原因?是不认识字,还是理解不了意思或者说是不明白意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及时去降低难度,解决困难。及时抛弃一味地强调“我不行了”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3)在小处寻找成功

从擅长的地方开始尝试,给自己定一个稍加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在小目标上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之后,自信心就会慢慢建立起来,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智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要明白不断进行尝试是必要的,但是尝试的方法决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从上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找到一种更高效的努力方法,只有这样,一次次的尝试才是有意义的。

4)适度降低预期

多给自己鼓励,假如有人忍受不住成功前的黑暗,承受不起无数的痛苦和绝望,那么他便只能待在原有的一小片天地中,又或者他只能去嫉妒成功者得来的成果,因为他完全无法去理解成功者之前所经受的失败。

当你对某一个领域产生了无力感,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时候,你千万不要逼自己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样很容易因为高要求进入新一轮的挫败中。不如适当地降低预期,找一个容易开始的部分先去试验,把“我就是做不好”变成“我可以做点什么”。

 

阅读书目

1.《教师的思考力》作者周芳元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ISBN: 9787513145527   出版时间2018-06

2.管理学原理(第6版)  作者罗宾斯  出版社中国人大出版社  ISBN9787300099897  出版时间2009-11-02


                 教师思考力与专业技能提升

王海,男,1969年生。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起始学历中师,1988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幼儿园、小学、初中任教,时间长达15年。在教学中注意方法与技能并重,有效与有趣兼顾,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统一。注重陶怡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养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专业规划。先后完成了国家级课题(含一个子课题)3个,省级课题2个;在研国家级课题2个(等待结题),省级课题1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