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阅读教学最佳切入点——《阅读教学教什么》阅读心得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交流 |
探寻阅读教学最佳切入点
——《阅读教学教什么》阅读心得
洛南中学
曹公奇老师的《阅读教学教什么》很实用,能切切实实教会我们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本书着重围绕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展开,试图回答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既有理论阐述,又有课例支撑,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实用文、科普文、古诗文等不同文体分论,系统回答了语文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对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语文教学效率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阅读后,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探寻阅读教学最佳切入点的办法。
所谓“切入点”,就是开口。从哪儿进入,能更好地窥视全貌,并贴切自然,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切入点的把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恰当的文本切入方式,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突出重点,直击文本的核心价值。文本的切入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以人物为切入点。人物包括文本涉及的人物形象和文本背后的作者。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外貌特征和精神品质,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并努力观照自身,汲取精神力量,健全完善自身人格。
以事件为切入点。学生要先整体感知文本,弄清来龙去脉。谁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或者谁在什么地方因何写下了这首诗。比如,梁任公在民国十年在清华大学高科楼做演讲,演讲的内容是什么,反响怎么样;徐志摩再次告别康桥,在回归途中写下了《再别康桥》,康桥到底有什么,在康桥都发生了什么,以至让他魂牵梦绕,留恋不忍离去,等等。
以精彩片段为切入点。将精彩片段置前,能吸引学生深入文本。比如,《荆轲刺秦王》中“刺”一节,值得细细品鉴,体现荆轲的英勇和忠诚,体现作者精雕细刻的功力。
以美景为切入点。文本解读,根本目的在于把握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景中寓情,披景以见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和月光下的荷塘具有怎样的特征,清静的荷塘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他的精神家园。
找寻最佳切入点,是保证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怎么实施教学,显然更为复杂。统观曹老师的整本书,也能清晰地找到答案。
曹老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语文调研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到了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八个问题:应试语文问题,语文泛化问题,文本解读问题,教学内容问题,教学目标问题,教学环节问题,教学重点问题,教学形式问题。针对这八个问题,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八种办法:
自我适度解读文本。他强调“自我”和“适度”。教师没有对文本的自我深刻解读,就会丧失阅读教学的“主导”功能;但这种解读必须适度,而不能过度。因为过度解读,往往在教学中出现“臃肿”,甚至超出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不顾学情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精准选定教学内容。他赞同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认为要从语文的角度选定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找准教学的切入口,针对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有效地实施教学。
简约设定教学目标。曹老师认为,目标不在多,而在精,要集中、精要,突出重点;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结合单元教学的任务和文本的文体特点,突出重点,精心设计。他反复强化“一课一得”“有舍有得”的目标设计理念。
以需安排环节结构。不必讲究环节是否齐全,不必担心不“合作”就非新课程,不必恐慌延伸拓展得少就是浅薄无知。教学环节的安排要依据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
设计提纲挈领问题。要学会设计主问题。用问题倒逼学生去阅读,去感悟,去思考,去表达;有主问题,就有支问题。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感、逻辑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理解的能力。
重视文本体式特征。所有的阅读,都应该是基于“文体”的阅读。可以说,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就抓住了阅读的“牛鼻子”。教学设计从文体出发,一般不会出现偏差。不同的文体,语言特点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自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就不同。
强化语言运用重点。语言问题,是语文学科的根本问题;语文课,从根本上讲,应该是语言课。在语境中对字、词、句的玩味和品赏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对关键性的词、句反复品味和推敲,品味出语言文字背后深藏的意蕴来,才是真正的“语文味”;如果文本没读通透,就急于分析主题和手法,往往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课应有的本真。
积极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创新,是指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设计适合自己教学风格、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独特的教学方案,而不是一味模仿别人或者重复别人的课堂教学方案。创新课堂教学,也不是一味的求“新”、求“异”、求“偏”、求“怪”,而是要尽量避免那些模式化、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流程,使自己的教学新颖、灵活、实用。
杨宏斌个人简介
杨宏斌,语文高级教师,商洛市教学名师,陕西省首批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市级以上课题5项,发表和获奖论文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