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题研究成果6(实验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引思’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引思’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盐城市大丰区丰华街道裕华小学课题组
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背景: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课堂面貌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困扰我们的诸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学生学习活动的缺失,课堂的学习过程是疑似学习的过程,甚至是伪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没有热情,没有兴趣,没有参与,没有投入;学生的思维水平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盐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在《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2016-2020年)》中明确了“让学引思”的总目标:打造“让学引思”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制定的五年行动规划中,2019-2020年为“让学引思”的第三阶段,确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年。策应这一要求,本课题年度研究的重点是建立以“让学引思”为核心理念的课堂教学范式,探索出实施“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课题研究的意义:
1.切实打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通过开展“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小学语文课堂宏观、微观视野下教师“让”的策略与“引”的技巧,推动课堂教学中“学”的真正发生,帮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思维风格,让全体学生做到真“学”善“思”。
2.真正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增强广大教师以生为本的“让学”和“引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能“让”会“引”,使每个教师确立终身追求教学质效的信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3.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的积弊,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多个层面开展“让学引思”课堂教学实践,着力改变学生、教师、学校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提升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典型经验。江苏泰州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省杜郎口学校“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南通如皋“活动单导学”,徐州“学进去,讲出来”行动。河北涿鹿县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只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及彼的变换,而是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有效学习的多样实践。
3.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由三个层面构成: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实施“让学引思”教学策略,切实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尊重规律的基本理念,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发生,从而实现陶行知先生早期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内容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与“引思”两者互为贯通的辩证统一的整体。因此,教师要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学生要在“学”与“思”上下功夫,做到真学善思,确保学思结合。从选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引思”的策略研究”课题以来,尽管涉及“让学引思”的文献资料极少,但是我们还是一直在学习,在思考。紧扣《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2016-2020年)》及有关的文件精神及其课堂实践,我们一直在探索。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让学引思”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具体落实到微观层面,我们需要把握好“让”的时机和“引”的技巧,从而保证学生“学”得有效,“思”得深入。我们的基本思考见如下模型: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让学”通道的基本策略:
从宏观角度考察,“让学”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让学”的状态。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都在“让”。课前,让学生依据相应的材料与技术,翻转课堂,自主学习。课中,设计出精当的问题与环节,做到有目的地让、有计划地让、有艺术地让。课后,真正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书本让学生(研)读、问题让学生(主动)研、见解让学生(自由地)讲、实验让学生(亲自)做……
从微观角度考察,“让学”瞄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真正实施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的“自主”不仅是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更是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当然,课堂上的“自主”应该是教师充分吸纳翻转课堂、课堂导学等经验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的有目的学习的“自主”。这里的“合作”,不仅仅是课堂上生生合作,也应该是课堂上的师生合作。这里的“探究”也不仅仅是某一语文专题项目的导学探究,而应该是渗透在语文学科中双基、问题解决、学科思维核心素养培养中各个层面上的探究。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学”的课堂,至于怎么学,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关键词。
2.“引思”技术的基本认识:
知识从学生最为纠结处铺垫。因为是学生最为纠结处,那当然也是学生最易上心的地方。所以,孔子这样总结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
问题从最近发展区入手设计。《课堂教学理论读本》中指出,“处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不仅十分有利于知识的顺利掌握,更利于教学活动理想状态的达成。”“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试用原有图式去同化作用于自身的外部语言现象并获成功,便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总之,成功的同化与顺应,都将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成为其中有机的一部分。”
思维从最为激动人心地开掘。因为是最为激动人心地,所以往往能给予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既简约,有高效。说“简约”,因为问题单一,有利于学生展开深入讨论,对这一个问题悟深悟透。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张庆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谈谈如何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中指出:“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说“高效”,因为“及时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系列谈)
五、课题研究的工作步骤和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工作步骤主要分三步: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2019. 3): 明确实验目的,确定研究方案。搜集学习有关教育教学资料和理论专著等,并对参与人员开展理论培训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9.4-2019.11):按计划组织教学研讨课、公开课,名师课例研讨、案例分析,并整理出教学案例。3、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9.11):整理、归集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三个:1、文献法。主要参考文献有《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2016-2020年)》、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俊琪院长在《<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解读》以及相关的课堂教学规定;王崧舟、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窦桂梅等名师课堂实录。2.行动研究法。针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借助实践进行归纳总结,逐步构建有效的“让学引思”策略。3、个案研究法。结合区局暑期导学案编写的有关要求,积极探索“让学引思”策略在导学活动的运用。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实践成果:
课题组成员暑期进行的导学课教案设计:李陈新(《金色的草地》)、李卫斌(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朱丛兰(《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伯牙鼓琴》)、黄玮(《秋天》)、郝生红(《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课题组成员黄玮参加农村组大丰区语文“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

2.理论成果:
论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对话”的反思》(盐城市大丰区丰华街道裕华小学郝生红)
论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原来你在这里!——2019年10月19日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盐城市大丰区丰华街道裕华小学黄玮)
调查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引思”策略运用现状调查报告》
实验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引思’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主要的问题:“让学引思”是个大课题,限于我们课题组成员的水平及“小课题”几个月的时间,没有在更加深入的实践与理论层面上展开研究,如像课题结题通知上要求的总结出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策略、模式或其他工作原则、推动了某些方面的工作和水平,于是也只是形成一个初步的模型或者说是思路。
今后的设想:课题研究有时间期限,到本月底结束,但是我们对于“让学引思”的思考与实践可以持续进行。今后,我们设想将借助已经形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引思”策略模型展开后续研究,围绕“让学”通道与“引思”策略的统一形成细化的更具操作性策略、方式方法,由课题组成员实践逐步向学校、区市辐射推广。
(执笔:李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