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课题研究活动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引思”实践(教学设计)

(2019-10-23 14:48:22)

课题研究活动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引思”实践(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引思”实践(教学设计)

(一)活动时间:201978月份

(二)活动地点:裕华小学

(三)主 持 人:李陈新

(四)参加人员:李陈新、李卫斌、黄玮、郝生红、朱丛兰。

(五)活动主题、内容:根据大丰区教师发展中心有关暑期教师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认真开展“让学引思”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与运用。

(六)活动过程简要程序记录: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20162020)》。

2.根据第四共同体安排,课题组成员进行“让学引思”导学案设计:

李陈新:39-1-16金色的草地

李卫斌:78-2-语文园地六

  玮:07-1-课文1.《秋天》

郝生红:40-1-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朱丛兰:96-2-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伯牙鼓琴

3.集中交流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引思”导学案设计。

(七)解决了什么问题:

导学案设计具体解决了“让学引思”课题研究由理论向实践的延伸。

(八)产生的效果及问题简述:

一是导学案建立切合“让学引思”理念与技术。导学案的设计,就是建立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定位之上的,对于传统教案与教学设计的改造。其次,既然是基于指导学习活动的设计,那么具体环节就体现出了“让学引思”技术。

二是导学案设计引领“让学引思”的深入实践。让学引思要求教师把握好的时机和“引”的技巧,从微观层面保证学生“学”得有效,“思”得深入,如点拨、理答、讲解的一系列具体技术。怎么进行?具体设计就是研究。

(九)下一步工作构想:

借助导学案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平台将“让学引思”课题研究由理论向实践的延伸。

二、课题研究反思、研究叙事

题目:坚持“让学引思”,构建理想课堂

正文:

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了“面向每一个”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益。结合大丰区教师发展中心有关暑期教师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课题组研究也获得了深入开展的契机。具体的内容有以下方面:一是完善导学任务设计。积极落实区局万盈会议上的推荐内容,在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三个方面整理与完善相关的要求。课前导学:参照万盈小学的导学案,研制并编写暑期使用的导学案模板。课堂教学:根据学校研制并实施符合“让学引思”要求的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学生素养综合评价表来完成导学案设计。课后巩固:积极开展辅优补差(含面批)工作,研制并实施辅优补差(含面批)记录。二是完善课题研究活动。新学期开学后,课题组将结合学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研活动安排,开展好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组织相关活动。教师层面:活动主题“让学引思”。活动形式多样,讲求实效。每个月不少于1次。学生层面:活动主题“核心素养”。每个学期,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组织学生活动不少于1次。三是完善“让学引思”课堂。课前,各个学科认真设计预习清单,精心筛选教学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中,针对预习情况,有的放矢组织教学。一课一个议题,一题多个变式,一式多个活动,保证班级学生能全员参与、检测面批能随堂进行。课后,积极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开展以提高个别化教育效益为目标的小组教学研究,达到在一帮一的伙伴式学习中全员共进。课题组成员认真建立好自身成长档案,把“让学引思”真正落到实处。

三、成果展示

成果名称:《金色的草地》导学案盐城市大丰区丰华街道裕华小学李陈新)

正文

《金色的草地》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盛”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这基础上基本理顺课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盛”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学习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这基础上基本理顺课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查阅资料,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蒲公英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基。师:同学们一定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蒲公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

活动一:全班互动,交流分享

1.关于作者。我知道作者以及他的故事。

2.关于蒲公英。我知道蒲公英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引出课题,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适时提供平台,教师适当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典型引路,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

生字:蒲     

生词:乡下  窗前  蒲公英  盛开  常常  玩耍  一本正经  绒毛  假装  哈欠  钓鱼  而是  观察  合拢  有趣  喜爱  睡觉  起床

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会识读。

1.激励学生示范朗读生字、生词,适时纠正读音:

读准翘舌音“盛、耍、察、睡”,前鼻音“欠”,后鼻音“英、拢”。

哈欠的“欠”,单独第第四声,在“哈欠”中读轻声。

一本正经中“一”的变调:“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前读阴平;在去声字前读阳平;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读去声。“一本正经”中的“一”应该怎样读?学生识读,然后释词。“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2.小组内朗读正音,做到人人过关。

【设计意图】示范朗读、开火车读往往都集中于少部分学生,大多数或者一些特殊学生往往无法顾及,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就把字词识读准确度提升到最高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字词会读了,我们现在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力争做到有感情。

活动三:小组合作,读熟课文。

1.小组内相互阅读,互相纠正、评价。

2.小组间随机抽读,检查阅读的效果。

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

活动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自由阅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这基础上归并提炼,掌握课文主要写了几个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掌握课文内容归并的一般方法: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们住在乡下,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板书:带来了快乐的花)

第二段(第34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板书:成了最喜爱的花)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文章的朗读与梳理,既体现学生年段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更好地集中起团队力量解决重要问题,切实培养起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结:是呀!用自然段归并的方式,不仅是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式,也是你们将来学习给课文分段的一般方式。这样的阅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同学经常练习。

四、自主发现,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蒲            

活动五:

1.自主思考:我该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然后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

盛:成+  耍:而+  喊:咸+  英:央+

钓:勺+  趣:取+  睡:垂+  蒲:浦+

组词扩展:观察 视察 哈欠 欠条 喜欢 喜爱

2.自主发现:这些字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介绍交流。 

“蒲 英 察 喜”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盛、耍”上下等宽。

“喊 钓 睡”左窄右宽。“趣”半包围结构,“走”的最后一捺写长些。

3.教师示范:

“耍”上下结构,上下等宽,注意上面是个“而”,下面的“女”的一横要足够长。

“察”注意中间部分的写法,左边是“夕”多一点,右边不是“又”。

“睡”右边部分的写法要注意,四横不一样长,第一横最短,第二横最长,最后一横第二短。两小竖插在第二个横上。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活动五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环节。通过互动,着力解决汉字书写问题。生字、生词读写是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尤其是三年级刚起步的写,必须花力气解决。只有在每个课时实实在在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语文的基本功才会逐渐扎实起来。

五、检测反馈,巩固所学。

—、看拼音,写词语。

shèng k   wán shu     diào yú     gun chá     hé 1ng

                                    )

     yì bn zhèng jng     yu qù    yn rén zhù mù    shuìjiào

                  )         )(                  

二、组  词。

               (              )

        (                      )

三、填合适的词。

     )的花瓣          ) 的草地            ) 的笑脸

     )的花瓣          ) 的草地            ) 的笑脸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带来了快乐的花

蒲公英

 成了最喜爱的花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并在这基础上准确领悟语句、段落及文章意蕴。

2.借助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3.深切感悟作者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学习难点】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色的草地》一课的字词,还记得它们吗?

活动一:默写字词,理解词意。

1.听写字词,然后小组成员核对、订正。

蒲公英  盛开  一本正经  钓鱼  合拢  睡觉

打哈欠  玩耍  引人注目  观察  有趣  起床

2.组内互读,感受意趣:上面的12个词语分别在哪些句子中?美读这些句子,体会词语意蕴。

3.汇报交流,点拨朗读:

蒲公英“盛开”:读出蒲公英开放的美景。

玩耍、一本正经、打哈欠、引人注目:读出蒲公英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钓鱼:突出“起得很早”,表现出蒲公英在不同时间里的颜色特征。

观察、合拢、有趣:读出观察中的细心与情趣。

睡觉、起床:读出拟人化的美感。

【设计意图】重点词语往往是一个句子、一段文字的眼睛,弄懂了它,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听写的12个词语,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意会的,有查阅词典可以理解的,也有结合上下文可以感知的,但是在结合其中的朗读是消化以上所得、延伸认知深度的重要抓手。通过它,学生不仅加深了词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体悟到了这些词语在具体语句中的美感。

二、研读一二,体会情感。

活动二:师生合作,激疑解难。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教师: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

      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中剩余语句。

2.自主思考,探究结构:注意发现教师朗读的句子与你们朗读的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总分总结构是最简单的一种构段方式。教学中必须而且也应该凸显出来。师生合作朗读目的就是引起学生对这样结构的语言文字的注意,在这种有意与无意注意中,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活动三:深层阅读,体会情感。

1.学生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能表达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

2.课本圈画:用圈圈出最能表现孩子们“快乐”的词句。

3.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品位语言才能真正感知语言。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快乐”就是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到语言文字中的美感。

活动四:品味朗读,升华情感。

1.点名朗读: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玩多有趣啊!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朗读时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朗读是阅读的起点,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会情感。其次,小组评价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三、研读三四,引导发现。

活动五:阅读填空,品味发现。

1.自主思考:仔细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课件出示:

早上,草地               ,因为蒲公英                     

中午,草地               ,因为蒲公英                     

傍晚,草地               ,因为蒲公英                     

2.自主发现:你从中有什么发现?(作者善于观察,思考探究。蒲公英的开放是和温度的变化有关的。它通常是上午8点左右逐渐展开花瓣,到了中午温度最高时花瓣完全张开,下午4点左右,温度下降,花瓣就慢慢合拢;深夜温度更低了,花瓣就越包越紧,所以我在很早的时候看到草地是绿色的。……)

3.合作练习:小组内加上动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草地变色的原因(让学生伸开五个手指变为手掌表示花开,收拢五个手指变为拳头表示花谢)。

4.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发现无疑是个难点,但是在教材课后第二题提供的支撑前提下,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中有了发现,说中有了体验,课文的文字就可以更好地转化成学生的语言。

活动六:教师引读,深化情感。

1.引导朗读:

教师:多么可爱的菜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

学生: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2.深化情感:“睡觉”“起床”在这里分别指什么?集体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深深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读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引导发现,感悟情感,使语文课堂时刻充满情感的因子。

 四、自主总结,拓展延伸。

活动七:组内合作,交流所得。

1.小组交流,点名汇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练习说话,拓展延伸: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留意身边的事物,就会有许多的发现,如蒲公英是变化着的,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被触碰后会“害羞”地低下头。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事物也是变化着的,把你留意过的向大家介绍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语文课的学习就是要拓展延伸出去,用文本架起学生学习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学会体会生活当中蕴含的美丽。

五、检测反馈,巩固所学。

1.下列词语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A.蒲公英  花圃  蒲扇  葡萄    B.垂钓  鱼钩  钩通  结构

C.耍大刀  耍猴  玩耍  要好    D.合拢  蒸笼  拉拢  笼子    

2.看拼音,写词语

我在河边gun chá   )地形,准备diào yú      )。

让孩子尽情地wán shu   ),他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lè qù   )。

x hun   shèng ki   )的 pú gng yng   )花。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找出文中描写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横线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我们可以看出句中把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其中,“它”指            。“睡觉”指                            。“起床”指                     

草地变成金色,是因为(   );草地变成绿色,是因为(   )

A.草地上蒲公英的花瓣都合拢了   B.草地上蒲公英的花瓣都张开了

4.你留意过哪些事物的变化?写一写。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玩耍——快乐

发现——有趣

7.课题研究活动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引思”实践(教学设计)

 


留心观察  细致观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