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来源:新课标大语文
抑扬结合:在古诗创作中,常常采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抑”是贬损和否定,“扬”是褒扬和肯定。诗歌创作中常常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所谓欲抑先扬是为了否定和贬损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做褒扬和肯定,这里,“扬”是手段,“抑”是目的。与之对应的“欲扬先抑”, “抑”则为手段,“扬”就是目的,这种手法也可称之为“欲擒故纵”。
作用:除突出重点,强调语意,抒发感情外,还具有使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七绝圣手”王昌龄善于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是素负盛誉之作。
赏析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铺垫)。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少妇春日兴致勃勃地凝妆上楼赏春色,这是“喜”,是“扬”;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杨柳之色,想起送夫参军,现仍未归,自己孑然一身,不免孤独落寞,而“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欲抑先扬”还有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