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永寿县中学 安志鹏
近读唐诗,又一次被朱庆馀和张籍的应和诗所感染,那种羞羞切切的探问,那种真诚会心的对答,蕴藉含蓄余味无穷,就如“和羞走,倚门回首”的小姑娘,又似“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怀春女子,顾盼之间,顿生千娇百媚之态,让人心旌摇荡!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所谓“行卷诗”也可称为“干谒诗”,就如现在的自荐信,它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独特产物,兴于汉魏,胜于唐代。唐代科举中的礼部试不糊名,因此,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因而,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被用来行卷的诗就叫做“行卷诗”. 因行卷诗而被举荐或出名的诗人在唐代枚不胜举,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通过“行卷”而为天下所知。李白“行卷”贺知章,以《蜀道难》的雄浑奇崛惊住了贺知章,于是就有了“金龟换酒”的美谈。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打动了顾况,于是“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就变成了“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想王维的“红豆生南国,当春乃发生。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如果没有被太平公主读到,那么进士头名花落谁手也就未可知了。 但也有因行卷不当而反受其害者。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雄浑大气之作打动了张九龄,张丞相极力推荐,但他却违约错过机会。之后,王维又把他引荐给玄宗,但他这一次呈上的却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诗句,于是皇帝大怒,责怪孟夫子冤枉自己,“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家。从这之后,孟夫子的仕途梦也就到了尽头。 崔颢有李白自叹不如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旷世之作至今还在黄鹤楼上熠熠生辉,而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佳话也让人感慨不已。可是,他行卷北海太守李邕的第一首诗却是《王家少妇》,当李邕读到“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时,不禁大怒,拂袖而去,于是崔颢的仕途就颇为艰难。李邕作为正统文人,社会名流,对这首有些艳情色彩的闺阁之诗颇感不快,加之诗中隐喻失当,让李邕有种被羞辱的感觉,于是大怒而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见,行卷之时,一定得仔细斟酌词句,稍有不慎,就可能生发歧义,引起误解。 当然,选准行卷对象更重要,此人一定得是胸怀大度,有识人用人之磊落胸怀,否则,则可能被嫉贤妒能之辈毁了前程。项斯行卷杨敬之可谓是找对了人,“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让项斯为时所重,不久就进士及第。而薛道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诗句让隋炀帝妒恨异常,于是借故杀死了薛道衡。临刑前,炀帝的那句“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至今还让人悚然发冷! 行卷诗是时代的产物,虽说功利色彩浓重,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却异彩纷呈,出现了不少经典佳作佳话,传诵后世,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其贡献不可小觑,故撷取一二,与同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