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020-05-18 20:37: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道德与法治 |
(一)编写目的
满足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反映人类文化成果,有中国气派的教材。
(二)基本指导思想
1.目的观
遵循教育规律,培养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
——根本方针
——国家发展的根本转向:由物到人
——技术时代的心灵培育
——德育课程与教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2.道德观
促进小学生以品德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
——是教材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落差(大众文明素养的问题)
——儿童期是基础文明素养形成的关键期
——良好品德是基础文明素养的核心(素养是有心的)
3.德育观
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以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内容的“原材料”。
——回归生活不是迁就生活,而是建构更好的生活。
——教材不以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内容设计着眼解决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儿童立场)。
——在引导儿童过好当下生活过程中将国家与社会的要求贯彻进去。
——选择具有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儿童可感可解的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原材料”。
(贯通过去与现在,具有普遍适应性与价值导向,解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激发反思帮助建构)
4.教材观
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模型:对话
——内容载体式教材:学习对象
——将教育目的隐含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背后
——教材的“姿态”:对话者
——“同龄人”:民主、平等、陪伴、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