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2019-05-23 14:35:26)
标签:

教育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以及斜面等简单机械。在前一节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及特点。 教材从两个部分安排设计: 1.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2. 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和理解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理解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亲历实验过程,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 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二、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丝,用镊子夹棉球,等等。我们的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同时,本节课的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的工作特点,从而认识杠杆。

三、说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知识的类比迁移:在教学杠杆有三个点的基本概念时,先让学生感受用撬棍撬动讲台的必要条件,再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杠杆的三个点。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实验操作:科学学科的知识都是从无数的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本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杠杆的省力规律时就让学生利用杠杆尺来反复验证,在收集并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是在学生都积极参与,保留个性并能充分表达见解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小组都有一台杠杆尺, ,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创设情景:

: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搬讲台)

: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

: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二)、认识杠杆

1、学生观察教材P4插图, 结合文字解决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等概念。 (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学来理解知识要点)

2、教师示范画杠杆结构示意图。 (从直观的例子中引出抽象的知识)

3、教师展示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三个点的位置。

4. 判断教材中的六种工具是不是杠杆. 。(是为了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学生说明理由时不一定非要学生标出杠杆工具的三个点)

(本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环节中对于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边学边练,学以致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落实。)

(三)、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1、学生猜想: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怎样做才能省力?

2、实验探究,采集数据:

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不进行提示,而由学生自主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解决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比如,在实验中应该收集什么数据;在钩码的数量和离支点的距离上由学生确定,引导学生多次实验后,在一起来整理。

3、数据处理,分析归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寻找和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的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向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学生亲历了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尝试了 “猜想、实验、论证、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总结交流、取长补短:

由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谈在本次实验中的操作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启示等。学生实验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败了也并不可怕,鼓励学生只要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也是一种成功,所以评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大于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小于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等于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