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壹圆—民国正式铸行银元的“关门币”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 |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壹圆—民国正式铸行银元的“关门币”
孙像(即孙中山像的简称)民国二十四年背双帆壹圆银元属“民国银圆十珍”之一。由于该币为民国正式铸行银元的“关门币”,存世极罕,且其防伪设计别具一格,故成为钱币收藏界的大珍品。
白银历来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自清代至民国初年以来一直以银币为主要流通货币,实行的是银本位币制,但随着世界潮流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初时,西方主要国家皆已放弃金属本位币制,改革为管理通货的纸币本位币制,使白银从货币变成了商品,故银价逐渐滑落。因此各主要产银国和用银国为维持世界白银的产销秩序,于1933年7月在英国伦敦签署了《白银协定》,该年年底,银价开始回升。次年美国颁布了《白银法案》等一系列法案,主要内容包括提高银价、收购白银、禁止白银出口等措施,并在纽约和伦敦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由于国内白银价格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国内囤积白银走私出境大幅度增加,造成我国银元大量外流,导致国内银根吃紧,银行挤兑时有发生,银行钱庄和企业的倒闭数量激增,出现了金融危机,且外汇存底大幅减少,这样不得不迫使国民政府加快了币改的步伐。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紧急实施法币政策,改行管理通货制,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3家银行所发行的纸钞为法定货币,而银元不再作为流通的法定货币,规定白银归国家统一管理, 并限时收兑市面流通银元,使银元不再具有货币的属性。同年十二月,又规定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亦为法币,从此银元的生产也画上了休止符。
国民政府自确定“船洋”为新国币后,于民国二十二年始至民国二十四年连续正式铸制发行了“船洋”国币。据史料,按照国民政府铸币的惯例,当年要发行的货币要在上一年年底以前完成设计、制模、送样审查等等一系列的手续,故孙像民国二十四年背双帆壹圆银元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年底完成设计、制模、送样审查等等一系列的手续程序后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开始正式铸制发行流通。该币本来是计划发行三千多万元的银币,但库银吃紧,只铸制了一部分,加之当时国民政府正在推行“法币”政策, 故该币刚正式发行了部分流通不久,中央造币厂即停铸此币。国民政府将尚未发行的银元退回中央造币厂熔化,仅有数额极少的银元进入流通领域,故存世极罕。此后,纸钞代替了银元的法定货币,国民政府再不正式铸制发行银元,从而使孙像民国二十四年背双帆壹圆银元就成为民国正式铸行银元的“关门币”。

名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壹圆
规格:直径:3.98cm 重量:26.8g
数量:1件
此枚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孙中山帆船币,钱币正面图案为孙中山文装侧面像,人像上方携“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字样,背面图案为一艘二桅帆船行于海上,左右分列“壹圆”币值。在币面的设计方面,此双帆币是千百名工艺技师的智慧和独特审美的结晶,整体造型和谐,图案设计精美,且该钱体表面呈现出淡淡的银色光泽,通过光线的对照及折射,仍渗透出该币银质斑驳苍古的包浆,再加上双帆在市面上比较少见,因此引得万千藏家竞相收藏,足见其价值地位.
孙像民国二十四年背双帆壹圆银元防伪标记设计别具一格,主要体现在其币背面的双帆图上三只线形的飞鸟图(肉眼无法观察),极其精微,栩栩如生,在民国其它银元上实属罕见,其防伪标记是后期无法加工作伪的,可以说是民国银元的巅峰之作,这也是该币让人着迷的地方。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较为完好,字迹清晰可辨。因其系贵金属所铸,制作数量比铜元、纸币少得多,加上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存世所剩很少,比现发行的邮票、纪念币数量少得多。可以预见,此双帆币必将成为收藏界的一匹蓄势待发的黑马。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
如有意收藏,可联系国威国际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