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用好新教材,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
(2019-11-25 20:09:51)
标签:
教育 |
浅谈如何用好新教材,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今年秋学期,小学部已经全面启用部编新教材,这套语文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从二年级开始,每个年级都安排了自主阅读课文,这就要求教者必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暑期新教材培训会上,教材编写组专家温儒敏提出阅读教学的要求:“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阅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何用好新教材,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呢?笔者做了如下初探。
一、注重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如何把“渔”授予学生呢?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1、指导预习的方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言学习诸多环节中的第一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新旧知识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大脑)。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因此,在教学新课文之前,我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预习。怎样预习才能有效呢?
(1)字词预习
要求学生必须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同遍。试着联系课文和生活理解词语,如果不能的话,必须查工具书了解词义。
(2)课文预习
在解决了生字词的障碍后,要求学生必须把课文读通。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流畅。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就课题和课文来提问题,并要求在文中把答案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写出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人、物还是事?如果写事,写的关于什么的一件事?这样,让学生懂得读课文,如何简单了解课文的大意。最后要求学生能够试着解决课后习题中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学会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
四年级新教材中就安排了提问策略单元,新教材培训会上,小语编委会常志丹老师提出了四条建议:“要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多给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机会;可以考虑分层教学;要引导学生借助提出的问题去理解课文。阅读策略教学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实践’,要多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提问策略的机会,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该项策略。”因此,我要求学生能在预习的时候学会在提问、解答中试着理解课文,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实践的机会。
有些课文,我还要求学生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课文中涉及到地名的,要求能了解其地理位置。课文中涉及到其他人名的,要了解其身份,以及他与作者的关系等。
学生在做了这一系列的预习作业之后,老师即使不讲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差不多了解了。上课时,老师只需要进行一些点拨,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就能深刻理解并掌握了。
2、学会做阅读批注
开展批注式阅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的专注度。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主辨析,综合深入分析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克服“学而不思”的弊端。
新教材中,安排了批注单元,常志丹老师提出:“在初读课文的教学环节就可以让学生作批注,利用批注带动课文的学习。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之间就批注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生的批注水平。”刘文虎老师提出:“要从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批注能力:引导学生循序渐地进学习批注;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内容进行批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批注。”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根据提问,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特别是一些关键的句子,如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或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句子,一定要画出来,并要求写出自己阅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然后再进行交流,老师作相应总结,并且要求学生及时在书中批注。
这样的批注式阅读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感,教师及时点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优化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质量。
3、学会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因此,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可以摘抄文中的优美词语,还可以摘抄一些对你有启发的句子,或者是优美的片段,能读熟记诵。当然,课文中一些成语的意思也可以写在上面,以便了解成语并能学会运用。如果自己在读书时,有什么感想,也写下来,可以是 一句话,也可以是一小段。要求学生注意将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好,保管好,作为自己的成长记一录,经常拿出来翻翻,以便自己能在写作中运用。此外,经常翻阅读书笔记,又能帮助自己复习读过的书,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因为孩子年龄小,知识储备少,所以,我对中年级孩子的读书笔记要求比较低。这样有助于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减少孩子的为难情绪。重点是方法指导,养成习惯。
二、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认为主要是兴趣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杜威也是兴趣问题最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1913年出版了专著《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古今中外,多少名人、教育家都很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可以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兴奋剂。学习兴趣的高低能对学习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1、课内外结合,推荐阅读书目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这时让学生将课内所学迁移至课外,进行大量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经。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
如本学期四年级学习第一单元《繁星》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学校的校训“爱国爱家爱人小”、育人理念“以爱育爱”就是受冰心作家“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句话的启发而提出来的。接着我就向孩子们推荐了她的作品《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作品。如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在学完这单元后,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再如在学习古诗时,每学完一首,我都推荐学生再背诵几首同题材的古诗或者该作者的作品。
如此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课文读厚、读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在大量课外阅读中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2、开展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编演课本剧”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时,我利用教师节,开展了“庆祝教师节”的诗歌朗诵会,利用国庆节开展了以“我为祖国而骄傲的”诗歌创作比赛。在学完第四单元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在学生准备了一周后,我利综合实践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整整两节课时间,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讲故事、评故事、说感受等形式,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评出“故事大王”。在学完《麻雀》一文后,我推荐学生读沈石溪的《狼王梦》,然后利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评何价,并进行阅读知识竞赛,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及时进行奖励。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也真正让课外阅读 落到了实处。
三、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1、创设阅读的氛围。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每两周我安排一节课带学生去学校阅览室看一次书。利用班级图书角,安排学生把自己的书带过来与同学分享,安排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做好登记。第二周的阅读课,就安排读书交流。每天中午,要求学生至少安排20分钟来阅读。特别是在校午餐午休的孩子,如果没有午睡的习惯,就阅读,不允许在外面打闹。
良好家庭阅读氛围,更有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所以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给家长提出了建议,要求家长要主动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氛围,有条件的家庭要进行亲子共读。家长每天再忙,也要尽量抽出10-20分钟,检查孩子的阅读情况,并且在孩子的阅读记录上签字。
通过家校联动,让学生将读书当作一种自觉活动,在大量的阅读中,阅读习惯自然养成,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
2、学习名人,树立榜样
榜样,常指一种理想人格某个人为榜样,就是领会运用某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榜样人物同主观自我高度融合,在具体问题面前,运用榜样人物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形成观念设想,从而指导支配自身的言行。有人曾说:"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播撒一种榜样,我们能够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
为了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我让学生搜集了一些读书名言,还要求他们讲讲这些名人读书的故事。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把阅读作为每天的作业,养成“不教一日不读书”的习惯。每周评比一次“读书笔记”,表扬先进,树立典型,让学生在比学比读中自觉养成阅读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检查与督促。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行之有效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