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湘文学」为何称其为流寓文人的精神家园

(2019-08-06 14:34:52)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湖湘文化

因为湖南距中央王朝所在地中原地区较远,交通较为闭塞,自古被视为蛮荒之地。自屈原、贾谊之后,湖南成了历代王朝贬谪、流放官吏的重要场所。这种文化地理的相对封闭性,也使湖南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文学养分和南蛮民族风情,从而成为历代迁谪文人的精神家园。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昌龄、元结、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李商隐、刘长卿等,宋代著名词人黄庭坚、秦观、张孝祥、辛弃疾等,都在湖南留下了不少诗文佳构。杜甫的《登岳阳楼》,柳宗元《江雪》《永州八记》,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这些诗文佳构或表现个人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或抒发颠沛流离、感时忧国的情怀,或寄情山水、标示自己刚直不阿的独立人格,与屈原、贾谊开创的湖湘迁谪文学传统以,一脉相承,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存诗1500首。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因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民生疾苦,故其诗又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可用“沉郁顿挫”四字概括其整体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于唐大历三年(768)岁末来到岳阳,次年春过洞庭湖,沿湘江上溯至潭州(今长沙),再南行至衡阳;尔后,一直在湘江上往来漂泊。他因生活无着落,想去郴州投奔他的舅父崔伟,然而行船至耒阳时遇涨水受阻,没有去成。这时他已贫病交加,因思念故里北返,在乘船往岳阳的途中,不幸病死于湘江之上,成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魂断湖南的诗人。

杜甫在湖南漂泊了两年,时逢唐室衰落,干戈四起,生灵涂炭。他忧国忧民,所到之处即兴创作,或记人记事,或状物抒情,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经后人统计,他在华南留下的诗作达100多首。

《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作,这首诗因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被称为为“盛唐五律第一”。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引蔡绦《西清诗话》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从整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映衬,全诗虽寄悲伤,却不消沉;虽显沉郁,却不压抑。之所以能这样,是由于诗人胸中装的是国家之痛,是一种大悲哀、大沉痛,这与湖湘文化中所蕴涵的悲剧精神是相通的。

在杜甫的诗中,除了可见湖湘山水的阔大外,也常常见出古代湖湘文化的深邃凄迷。如“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祠南夕望》);“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归梦》)。这些带着淡淡哀愁的诗句,今天读来仍令人唏嘘不已。

柳宗元(773-819)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代表作“九赋”“十骚”读来如屈原一样真挚感人。故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诗文,其中很多是他被贬湖南期间写的抒发抑郁悲愤、思想怀友之情的作品。最为世人称道的有作于永州的诗歌《江雪》和散文《永州八记》。

据柳宗元在《答韦中论师道书》中自述,元和二年(807),永州下了一场大雪,“数州之犬皆黄吠噬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这场大雪,很可能便是《江雪》构思的触发点。但《江雪》显然不是简单的写景记事之作,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描写的孤傲境界看,它所表达的更是柳宗元因其政治主张不被理解的孤独和坚持政治理想不动摇的情怀。

《永州八记》生动而细腻地表达了刘中原对自然美的感受,而从《钴鉧潭西小丘记》那段感叹“资丘之胜”因不在京畿而凸显不出其应有价值的描述可知,这些山水游记也寄托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的愤懑与悲哀。

刘禹锡(772-842)

唐代著名诗人,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伴的谪居生活岁月里,吟出了曲曲孤臣的哀唱。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最大的特点是身处逆境之中,仍能具有守正不阿、慷慨激昂、乐观向上的精神风度。

这一特点,在整个贬谪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中都是十分突出的,难怪其好友白居易誉之为“诗豪”。这个特点,成为湖湘文学的重要渊源之一。刘禹锡在朗州期间,发现“口谣俚音,可俪风什”,从而注意学习民歌,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由此创作了大量优雅的《竹枝词》,丰富了湖湘文学的审美内涵。

他也善于从这块土地上吸取屈原留下的爱国主义养分,始终不忘自己的政治抱负,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京都,报销国家。

他在《早春对雪奉寄澧州元郎中》中写道:“宁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长吟澧有兰。”在《采菱行》中写道:“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无不体现出他的这种情怀。

秦观(1049-1100)

北宋著名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在新旧党争之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在滕州。《踏莎行。郴州旅舍》是秦观被贬到湖南郴州时所作。这首词写出了无数有政治抱负、人生理想的中国文人的孤独、苦闷和精神上的迷茫,因而非常有名,流传甚广。

特别是其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处寻”“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等句子,可谓脍炙人口。有着同样被贬经理的苏东坡特别西黄最后两句,把他写在扇子上时时吟诵。秦观死后,他非常悲痛,在扇面秦观词的后面又写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

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又把秦词、苏跋书写下来。郴州人为了纪念秦观,把秦词。苏跋、米书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史称“三绝碑”。1960年3月,毛泽东主席到南方视察,曾两次问到“三绝碑”的保护情况,并侃侃而谈,讲解秦观创作《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历史背景和该词的艺术价值。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成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东安抚使者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阔有善于化用前人典故,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摸鱼儿、淳熙己亥》是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六年自湖北来湖南时所作,词中表面上写的是美女伤春、娥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全词情调委婉凄恻,柔中寓刚。上阕写主人公对春光和无限留恋和珍惜;下阕以比喻手法反映社会现实--投降派专权误国,主战派遭受打击。此词问世以后,一时广为传唱,影响十分深远。

人们将其与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并称“宋金十大曲”。近人梁启超称赞此词;“回肠荡起,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送别湖南部曲》一诗则反应了辛弃疾在湖南壮志未酬,遭受谗言被调离后的悲愤之情,从“青衫司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军赤手缚於菟”等诗句可知,辛弃疾对于他在湖南的事业刚刚打开局面,却被调离是心有不甘的。从这首诗中,我们能读出历代被贬谪湖南的文人们的那种共同的内心悲凉。辛弃疾词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英雄豪情和悲愤色彩在湖南引起广泛共鸣。

除了流寓湖南的作家写的作品外,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是古代湖湘文学的重要篇章。这两篇散文以湖南的奇异山水为题材,融入作者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很好地揭示出湖南山川之奇秀和湖南人的“心忧天下”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对湖湘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