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简报(115)小餐桌大文明——进餐环节中的习惯养成
(2020-08-18 11:48:32)案例描述:
案例一:
圆圆小朋友在每次保育老师盛饭的时候,看到自己喜欢吃的就说:“今天妈妈让我多吃点!”,遇到自己不爱吃的就说:“今天妈妈叫我少吃点!”
案例二:
午餐时间,一一小朋友刚准备进餐,他发现碗里有一块木耳,于是将其舀了出来,趁大家没发现,偷偷地将木耳扔在了桌子下面。
案例三:
晚餐时间,全班的孩子都在享受美味的晚餐,只见彤彤椅子离桌面远远地,转来转去,试图和旁边的顺顺聊天。
案例四:
笑笑是今天的值日生。在大家全部进餐完毕后,笑笑开始打扫桌面卫生,只见她拎起抹布的一角,在桌子上甩过来,甩过去,不仅没有把桌面的饭渣收集到一起,反而都甩到了地上。
案例五:
刚刚吃过午饭,在组织孩子们到操场散步时,老师看到米诺小朋友的嘴里是鼓鼓的,走近一看,发现米偌嘴里还含着最后一口饭,没有咽下。
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幼儿进餐存在的习惯问题:挑食、不良进餐习惯、自我服务能力较弱等。
一、良好进餐习惯的缺失
二、愉快进餐氛围的缺乏
幼儿进餐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老师这样说:“不要把米粒撒在桌上”,“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你不要最后一个吃完”……看似善意的提醒却在本应愉快的进餐时光中让幼儿感到紧张、焦虑,从而影响到孩子们的食欲。
三、教育引导方法的单一
幼儿进餐习惯不好时,有些教师引导幼儿的方法比较单一,经常听到的话语就是:“今天的菜好香啊,快点吃。”“我看今天谁吃饭吃得好,我们就奖励谁。”时间久了,幼儿对教师的引导语变得麻木,也渐渐对奖励失去兴趣。
实施策略:
一、创设愉悦的进餐氛围,关注心理
(1)重视餐前的引导
要解决幼儿不良的就餐问题,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餐前可与幼儿进行比较安静的活动:如:通过播放进餐轻音乐,读故事的方式平静幼儿的情绪,创造轻松安静的进餐环境,有助于幼儿带着愉快的心情进餐。
(2)宽松环境的创设
进餐需要安静的环境,给幼儿适度讲话的权利也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和教育的开放。如:教师运用“正念”的形式来介绍今日菜谱,让幼儿感受自己的呼吸,将幼儿的思绪拉到当下,通过闻、看、尝的方式与幼儿进行简短的餐中交流,有效地激起幼儿的进餐欲望,帮助幼儿感受进餐的过程。
二、运用多样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1)合理组织,树立榜样
幼儿的三餐是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科学合理安排。如:幼儿自主取餐,培养良好规则和自我服务意识;教师陪餐,拉近了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为挑食幼儿树立“不挑食”的好榜样。
(2)提供机会,服务你我
教师为幼儿创设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机会。大班阶段的幼儿愿意独立地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参与班级的“管理”,为自己和集体服务,如:餐后各自收拾自己的餐具,以值日生的形式轮流清理桌面和地面,培养幼儿养成独立自主、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3)增强意识,有效引导
不要催促和过多强调进食速度,不批评抱怨吃得慢的幼儿,不要仅仅用“吃得快”作为表扬的标准。进餐中,教师态度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用平静的语气鼓励幼儿加快进餐,让幼儿内心不要过于焦虑紧张。对于吃得快的幼儿,提醒他们细嚼慢咽,对于进餐速度特别慢的幼儿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及时纠正部分幼儿的不良坐姿。
(4)家园合力,习惯养成
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幼儿进餐常识及营养知识;通过食品展示柜,让家长了解幼儿的三餐一点并将幼儿进餐情况与家长反映;还可以针对幼儿进餐特点为家长提供适宜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提升幼儿自理及帮助他人能力;同时,父母也应以身作则,给幼儿在进餐时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孩子们对于一些规则意识逐渐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良好习惯慢慢养成的过程。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