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简报(65)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一)
(2020-03-31 11:08:08)
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幼儿的发展。课程建设涉及幼儿园课程理念的确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实施模式的形成及评价等多方面的工作。课程建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
3-6岁的幼儿处于感知运动和形象思维发展阶段,他们不是以系统的书本知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是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多样化的活动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幼儿的学习就是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有益的经验。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多样化的活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学习的特殊性,也是对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引。
幼儿园课程是启蒙性的。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任务不是教授一个现成的知识体系,幼儿不需要统一的课本,符号体系不适合幼儿的学习。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出发,引导幼儿在生活、游戏等多样化的活动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充实经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往往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是粗浅的和启蒙性的。因此,幼儿园课程不是以概念和逻辑的框架进行建构,而是以经验的逻辑设计的。
幼儿园课程是过程性的。幼儿园课程就是多样化的活动,充分运用眼耳鼻舌身体感知和探索周围环境、事物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端坐静听无法让幼儿获得真正的经验。幼儿是教师观察、研究、激发、鼓励和引导的对象,而不是灌输的容器。幼儿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教育就是引发幼儿内在的潜能,让幼儿有机会从事适宜的活动,以便更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并获得新经验。幼儿园教师不应像小学那样对着教科书备课,因为幼儿园没有教材,幼儿没有课本;教师也不应主要依靠“讲授”让幼儿获得知识,而是引导幼儿从事多样化的活动获得经验。因此,教师的备课不是写讲稿,而是规划幼儿的行动,为幼儿的活动创设环境和材料。书面备课不是教师备课的主要方式,主要的方式是空间、材料上的准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以便让幼儿获得相应的经验。
幼儿园课程是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幼儿生活的需要和兴趣是课程重要的出发点,也是新经验重要的来源。幼儿园课程也会不断扩展幼儿的生活空间,关注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并引导幼儿进行交往和体验。就像日本教育家仓桥惣三所说的:“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幼儿内在的生活,就会发现幼儿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大量地吸收各种信息。”
因此,幼儿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项都蕴含了发展的机遇和能力的挑战,都能让他们获得新的经验。幼儿园课程就是从引导幼儿发展的视角去组织和利用各种生活活动,以便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课程生活化不是生活过程本身,而是对生活过程的合理利用和组织,就像张雪门先生指出的,“自然经验在生长上是堆积的经验”, 人为经验“在生长上是有机的经验”。课程就是把本来生活中自然的
经验转化为人为的经验,使这些经验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幼儿园课程是园本化的。国家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它是幼儿三年发展的蓝图,呈现的是基本的发展目标,而不是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国家没有统一编订幼儿园课程,但一些地方编制了供教师使用的课程方案、课程指南或活动指南,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不是强制使用的,也不完全适合于特定幼儿园幼儿的发展状况,需要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加以修正和改造。可以说,外来的课程方案不可能完全适合幼儿园,都要经历园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幼儿园课程建设。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会经历借鉴他人的经验开展课程建设的历程,这个历程的本质是使幼儿园课程更具适意性和有效性。
文章来源: 《中国教师》 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