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内涵
(2020-02-12 05:03:28)
标签:
教育 |
教学反思的内涵
不同学者对教学反思的内涵有诸多不同的理解。学界一致赞同申继亮等的观点,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积极、持续的思考”是指教师愿意对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背后的观念、假设进行思考,并能持之以恒。“周密、深入的思考”是指教师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背后的观念、假设,并做出合理的判断、选择。
由此看出,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认知加工,而且需要情感、态度等动力系统的支持。
(2)教学反思的特点
一是问题性。反思产生于“问题”或“无知境界”。问题的内涵应该扩大化,凡是能引起自我信念的疑难或心理上的不适都应该看作是问题。
二是研究性。反思不等同于自发的、无意识的回顾和总结,它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多方面展开分析,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明显的研究性。
三是辩证性。
这里所说的“辩证性”包括这样的内涵:理解知识的相对性而非绝对性的本质。反思思维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能够接受相互不相容的知识系统,了解到要发展绝对真理是不可能的。当个体不可避免地面临冲突、对立的观点时,开始知觉到矛盾的出现,具有反思思维的教师就能够接受这种矛盾存在的必然性。
四是发展性。
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发性的、下意识的反思,教师并没有完全的智力投入,依靠的是教师的直接经验。第二阶段,教师的反思逐步达到理性化水平,教师有意识地参照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但不是固守于自己的经验,能将经验与理论、实践与真实情况进行比较、判断。在第三阶段,教师经历了前两个阶段,能比较清晰地、准确地将发现的问题表征出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寻求解决对策,进而监控、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