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均数,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分类: 成员文选 |
走进平均数,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龙山实验小学
《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传统的教材中,它的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学生只会算,不理解。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单元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所以,我把本节课的目标设定为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一)创设情境,比较导入
1、设置问题冲突,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比一比男生投的多一些,还是女生投的多一些?
学生的汇报交流,引出平均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了两次比较,第一组在男女生人数相同的情况下用投中的总数进行比较,第二组男女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还可以比较总数吗?以此引发学生去思考,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体会,平均数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唤起经验,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平均数的感知,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学生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汇报交流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板书:算术法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移一移,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交流以及多媒体辅助的直观作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观察这个平均数7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接着出示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观察统计图,根据你的发现,你能直接判断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在哪个数和那个数之间吗?
求第二小组女生投篮的成绩。这个6表示什么意思?
“你们判断的正确吗?” 比较男女生的比赛成绩,判定输赢。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特征,感悟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它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判断对错,并说说为什么 ?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强身高120厘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一定安全。(
(2)向阳小学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2.
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
A、14
3、四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31棵,第二天植树38棵,第三天植树39棵。(1)四年级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2)三天中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设计意图: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再次回到学生生活信息中,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说一说平均数的意义,求一求平均数,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和求法的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理解和计算的正确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愉悦。]
1、情境的运用,培养数据分析意识。根据男生和女生投篮球成绩统计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男生投的多一些,还是女生投的一些?引发学生去思考,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他们充分地讨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的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
2、分析比较,发展分析数据观念。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统计表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个设计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