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

(2020-09-17 14:01:47)
标签:

曼昆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分类: 资料推荐

向然学习网为同学们提供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附高清视频讲解】

https://appfileoss-tw.100xuexi.com/Upload/XuexiAgent/Images/2020/09/17/1143492055_229_290.jpg


【内容简介】

本书严格按照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内容进行编写,共分为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部分内容共分22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第6版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解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详解,精选近年考研真题(部分考题提供视频讲解),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

第二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参照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的解答。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1篇 导 言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

  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3篇 市场和福利

  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10章 外部性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12章 税制的设计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第13章 生产成本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15章 垄 断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16章 垄断竞争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17章 寡 头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17.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

  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18.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19章 收入与歧视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1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

   2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

  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21.1 复习笔记

   21.2 课后习题详解

   21.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22.1 复习笔记

   22.2 课后习题详解

   22.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试读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第1篇 导 言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1.1 复习笔记

1.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自从莱昂内尔·罗宾斯于1936年对经济学下了上述定义以来,这个定义就一直在英美等国教科书中占统治地位。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2.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

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经济学研究就应该从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人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在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增量的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只有当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3.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以下三个原理是关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的: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与家庭一样,国家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单纯的市场调节经常会导致市场失灵,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4.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基本结论

从讨论个人如何做出决策开始,然后考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所有这些决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组成了“经济”。最后三个原理涉及整体经济的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一国的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人们通常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即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这种交替关系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缓慢。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权衡取舍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完全的调整之前,货币量减少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

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4.平等(equity)

答:平等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平等的观念是不同的。平等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平等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平等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平等的理解不同,但平等具有客观的内容,平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北京师范大学2004研;深圳大学2008研;华南理工大学2009、2010研;北京科技大学2010研)

答: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资源是稀缺的;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以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


相关资料推荐: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