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顾问刘承元原创《定义管理指标的四大误区》13662606279陈老师

标签:
3a顾问刘承元管理指标 |
分类: 3A原创文章 |
没有管理指标的管理只是空谈。但更多的情况是,管理者在定义和使用管理指标方面存在许多误区,进而阻碍管理活动的展开,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
常见的误区如下:
管理指标没有指向管理重点。
错误地定义管理指标。
管理指标张冠李戴。
误以为管理指标多多益善。
(一)管理指标不能指向管理重点
我们在一次客户调研中了解到,xx公司一年前在学院派顾问的辅导下做了KPI绩效管理,定义了所有部门的KPI指标(关键管理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绩效考核标准。表5-9就是这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KPI指标。
看了表格内容,我们不得不为这样的一个绩效考核指标感到吃惊,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绩效考核管理能为企业的绩效提升带来好处吗?
http://c2.wakkaa.com/wk/100500/2020/7/14/q/5f0d2a5afaf76f65bfd683f4.png
我问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KPI绩效管理的导入给公司带来什么好处,他说,“系统导入比较平稳,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导入这个系统的好处还是有的,比如方便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以前老板只是凭感觉对部门经理进行评价,现在有了可量化的指标,老板的主观性受到约束。”
从这样的回答中,我们听得出来这位经理只看到系统导入后没有出什么问题,方便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而且员工也因此有了向上报告的“绩效”,而没有关注KPI指标的导入是否促使部门经理和员工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
针对表5-9所列的KPI指标,我们作如下思考:
(1)为员工办好事达标率。
年初约定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给员工送生日蛋糕及为员工宿舍安装衣架三件事,完成这三项工作,企业工作就算达标。这些工作说到底事关公司政策,只要公司愿意花钱就行,并不需要人力资源部的员工想办法去做什么改善。因此,这个指标的积极导向作用不大,如果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有私心,就会考虑下个年度少定两件事,以期获得较高的达成率,以免影响考核结果。
(2)企业文化建设达标率。
这家公司年初决定文化建设活动的次数和内容,企业文化建设被定义为元旦晚会、书画比赛或乒乓球比赛等内容。如果年初约定举行三次文化建设活动,那么部门只要按规定举行三次文化建设活动,不管活动的效果如何,他们都会照常得到评价分数。
不可否认,这些活动可以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举办这些活动并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所在。
(3)公司5S检查达标率。
作为人力资源部的管理指标,5S检查达标率的设定也没有多少积极意义。5S检查本身就是一项随意性很大的工作,且通常人力资源部通常又没有能力对此项工作进行指导,所以检查最终会变成一种没有内容和效果的形式(即形式主义),但是,5S检查达标率总在公司的考核范围之内。
(4)有效培训人次比例。
有效培训人次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指标,但仔细推敲,你就会发现这个比例是一个主观性很大的指标。授课老师和培训组织部门联手提高“有效培训人次比例”,可谓易如反掌,部门不需要做出多少努力,就可以达成该项指标。因此,该项管理指标的设定,意义不大.。
(5)上报资料及时率。
对上报资料的及时率进行考核,大概是中国特色,这样的统计数据是没有多少积极意义的。如果一位管理者还需要对员工上交的资料进行考核,那么这位管理者是多么悲哀!
以上几个管理指标、目标都没有指向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更没有和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联系起来。笔者认为,不能有效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绩效的管理指标,尽管实施起来没有问题,也没有必要将其列入关键指标的范围之内。
(二)错误地定义和使用管理指标,引起不良后果
错误地定义或使用管理指标,不仅不能对工作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而且还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xx企业把降低人员成本作为销售部门的重要管理指标,在这个指标的导向下,管理者慢慢失去了培养新员工的耐心,时间久了,这家企业的销售额和销售人员数量都有所下降,问题十分严重。
我们甚至可以说,管理指标错误的后果可能比没有管理指标更严重。可见,企业管理者定义和使用管理指标时,要慎之又慎。一个暂时还不确定是否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的管理指标,企业还是不用为好。
(三)管理指标被张冠李戴
一些企业定义的管理指标,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在确定相应的责任部门时却张冠李戴,把一些管理指标用在不能承担其管理责任的部门上。
表5-10是一些常见的张冠李戴的案例。
http://c2.wakkaa.com/wk/100500/2020/7/14/a/5f0d2a5b7a5e0057fcad9132.png
管理指标张冠李戴的后果是管理者和员工面对管理指标时无能为力,有时还会挫伤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而真正能够对管理指标负责任的部门却袖手旁观,无所作为。
有这样一个实例,公司采购来的物料经常出现问题,即批量合格率不高。品质部门因此受到公司高层的指责,并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对该部门的绩效考核。品质部门的经理为了提高批量合格率,开始配合采购部门,比如希望采购部门更换那些不讲诚信的供应商,采购部门不肯。两个部门“踢皮球”,品质部门抱怨采购部门不配合,采购部门抱怨品质部门越俎代庖。
要知道,出现“踢皮球”现象还不是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是品质部门在提高来料批量合格率的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放松对来料的检查,以便得到看上去高的批量合格率。
正确的做法是,企业要确认所定义的管理指标到底该由哪个部门负责,就是说哪个部门确实能够通过部门职能的发挥(改善),承担起管理责任。当我们把这个管理指标定义为采购部门的绩效时,问题迎刃而解,品质部门只要按标准严格检查就行,而采购部门为了提高来料批量合格率,可以采取包括更换供应商在内的多种方式。
当然,有人担心采购部门是否通过处理好与品质部门的关系,让品质部门高抬贵手,放松检查。事实上,采购部一定会有这种想法。因此,优秀的企业还要定义另一个管理指标以约束品质部门,那就是零部件使用部门(即生产部门)的线上投诉件数。根据线上投诉件状况,确认品质部门工作的好坏。如果我们发现品质部门检查出来的“来料不良率”很低,但是“线上投诉件数”很多的话,我们就需要进行现场、现物分析,确认是因为品质部没有好好检查,或者有意放采购部一马,使得“来料不良率”数据不真实;还是因为生产部品质保护工作做得不好,使用中损坏了零部件,却想把责任推给了供应商。总之,把“线上投诉件数”的责任交给品质部门,品质部门就有义务协调技术部门,判定线上投诉的具体责任部门或责任人(生产部或者供应商)。
(四)错以为管理指标多多益善
有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位比较出色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他做事认真并且深得考核之“真经”,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确立了一套完整的KPI指标。我去辅导的时候,有些部门负责人偷偷向我抱怨,公司的管理太复杂,每一个月要做太多的记录、统计、报表和报告。后来我从老总那里要来了xx部门的KPI指标清单,看后,我着实为之震惊,如此细致的指标体系,难怪员工抱怨管理工作太累。
管理指标并不是多多益善。有些管理指标是有内在联系的,不必统计分析所有的指标。因此,我们不建议给一个部门过多的关键管理指标,企业一般地5\\\\\\\x7e6个管理指标就可以了。当然,部门内部的分目标、子目标的数量不受此限。
摘自3A刘承元博士《比日本工厂更高效2:超强经营力》
3A顾问自2000年成立以来, 专注于帮助中国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并以“制造强,中国强,管理改变中国”为职业使命,为做大做强中国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3A顾问的核心业务是利润经营(精益阿米巴)、精益生产与效益提升、精益TPM与设备改善、精益品质与零缺陷、精益研发与降本设计、采购降本与供应链再造、人才快速复制等战略与运营管理技术研究及项目咨询。
3A顾问以现场、现物、现实的顾问风格向客户提供一流服务,成果累累,口碑卓著。已成功为国内数千家知名企业实施项目咨询服务,客户遍布国内30个省市。编著及发行出版广受喜爱的制造业企业管理专业书籍31本。3A顾问从2014年开始,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咨询行业50强(精益管理咨询第一)。
如您在管理上有遇到疑问,欢迎与3A顾问董事长刘承元博士助理咨询:136-6260-6279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