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管理痛点:有理想,没信仰;2)有目标,没战略;3)有组织,没传承;4)有制度,没机制;5)有口号,没措施;6)有管制,没参与。
u
关于中国制造,有几个值得警惕的倾向:重技术改造,轻管理升级,导致用一流硬件,做三流产品;重产业转型,轻产业升级,导致一窝蜂扑向所谓的新兴产业,造成社会及产业资源极大浪费;重品牌包装,轻产品研发,造成企业并不能获得良好口碑,不利于基业长青。
u
绩效管理应该包括绩效经营、绩效改善和绩效考核三方面的内容,而且绩效经营和绩效改善是绩效管理的主体,绩效考核起辅助作用。那种把绩效管理异化为绩效考核的认知和做法十分有害。
u
精益生产、精益管理并不是一种特定的结果,更没有固有的模式,而是一个以更高管理境界为目标,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的持续改善的过程。
u
丰田的竞争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优秀的生产方式,是硬实力,另一个是生生不息的改善文化,是软实力。学丰田既要学习它的硬实力,更要学习它的软实力。
u
管理者有制度依赖和制度迷信的倾向,管理出了问题首先想到制度,这是管理上不成熟的表现。制度固然重要,机制比制度更重要,更可靠。所谓机制,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化方法,通常有预警、纠错和防呆等硬约束力。
u
员工自主管理,不是管理者放任条件下的自主自发,而是管理者积极推动下的员工自主维持和自主改善的过程。可见,要实现员工自主管理,需要管理者身体力行,积极推动。
u
所谓爱,就是帮助对方“心智逐步走向成熟”的意愿和行动!简单地说,爱,就是“关注”(倾听是关注的有效形式)和帮助其“成长”(心智成熟)的过程。
u
员工积极性有两种,一种是劳动积极性,另一种是工作(工作即改善)积极性。所谓工作积极性,就是员工主动付出智慧的意愿和行动,即员工主动发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行动。计件工资制也许可以调动劳动积极性,却很难调动工作积极性。
u
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诀窍是,设法让员工参与创造性工作。如果说,日复一日打螺丝是重复性劳动的话;那么研究更高效、更可靠和更安全打螺丝方法的行动(改善),就是创造性工作。可见,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工作是一张纸的两面。
u
走向精益的三个战略思维转变:
1)关注节流降本,更要关注开源增效;
2)关注变动成本,更要关注固定成本和隐性成本;
3)关注资源价格,更要关注资源效率。
u
所谓问题,就是现状和基准(或者目标、理想)之间的差距。没有基准(或者目标、理想)就没有问题,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现状就看不到问题。
u
问题意识就是把问题当问题看的眼力。培养问题意识,一方面需要树立目标或基准,另一方面需要培养“看”现状的意愿,并养成观察和探究的习惯。
u
是人就会犯错(无意识差错),无意识差错通常是不能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的,只有研究和采取预警、防呆和纠错的办法(机制),才能彻底消除犯错。
u
库存周转时间通常要比“信息流”和“实物流”周期之和还要长。为什么许多企业库存很多却交不了货,就是因为(信息流+实物流)流程周期太长。
u
员工提案制度,其实是“改善结果报告制度”,即有了改善结果之后才提交改善结果报告。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提意见或提建议是两码事。
u
要追求卓越制造管理,就必须摒弃精英主义思想,学会尊重一线员工,激发他们参与管理和改善的积极性。
u
企业需要持续关注和培养两个信用:经营信用和管理信用。经营信用的累积源于对银行、员工和供应商的及时支付上;管理信用的累积源于言必行,行必果的持续坚持上。诀窍是,少承诺,多行动,有承诺必兑现。
u
改善八步法、PDCA与DMAIC法大同小异,都是培养解决问题“工业化思维”的好办法。
u
简单做管理的三大智慧:约定俗成的事情,靠培养习惯和文化;容易犯错(不管有意、无意)的事情,靠预警、防呆和纠错机制;可能造成争议,需要裁决的事情,靠约定评判的标准制度。总之,制度迷信和制度崇拜是十分错误的,需要得到纠正。
3A顾问--中国优秀的管理咨询公司:精益生产、精益TPM、阿米巴经营、精益研发、精益营销、人力资源、综合省人自动化等,欢迎致电刘承元博士助理136-6260-6279陈老师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