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微言 识大义
作者 雍山(吕军虎)作品系作者原创
 微言指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借经书的要义,而指大道理。合在一起指精微的语言里包含深刻的道理。要是把这两个词分开来理解,“微言”有五种解释,一是精深微妙的言辞;二是隐微不显,委婉讽谏的言辞;三是密谋、暗中进言;四是秘密的计谋;五是发出的细微语言。“大义”的解释有三种,一是正道、大道理;二是夫妇之义,即婚约;三是要义,要旨。
 老子可谓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汇聚其一生智慧而成的《道德经》,虽说只有5000多字,却包含有深邃的哲理。每到一次楼观台,读读《道德经》,我总有一些新的收获。为了给世人说理时说得更透彻一些,老子运用了许多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细细想想,对我们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启发。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我理解这段话的大意是:“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河流所汇聚的地方,正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联系我们工作生活的实际,做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谦虚谨慎,万万不能自以为是,或者高高在上。环顾四周,甘于人下,处事低调,不张扬的人,容易得到人的帮助,他们埋头实干,首先把自己的事干好。而不像有的人放下自己的事,同别人扯东拉西。有许多事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他们不帮忙,倒过来还添乱。他们的德行和位置不配,能力胜任不了工作,不从自身查找问题和原因,还埋怨别人。本领高强,品行端正的人,靠成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同样,《周易。系辞》有段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任重,鲜不及矣”。“鲜不及矣”意思是很少有不及灾祸的。为什么?你德行浅薄还身居尊位,才知狭小还图谋大事,力量很小,却担当天下的重任,这是不行的。《桃花扇》中有段唱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朋,眼看他楼塌了”。一切都在眼前,却有不同结局。自视能力高强,把什么人也不放在眼里,结果像倒塌的楼房,遭人唾弃。你光看到人家高楼盖起来,还宴请宾朋,可人家为盖楼已经做了长时间的准备,还有许多人给了帮助。生活就是这样,你为人谦和,帮助的也多了,离成功就近了一步;相反,你很骄傲,又不团结人,已有的收获也会失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坚”。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说的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没有形体的可以自由往来没有间隙的东西。当世上人以最坚硬为美的时候,老子以水作比喻,讲柔然的价值。水看似最柔然,然而却无坚不摧。看看“水滴石穿”的自然现象,就能理解“天下至柔弛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的话语。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自恃身强力壮,好勇斗狠,结果落得头破血流的境地。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非原则的事不能太直,如果太直容易伤害对方或者自己。你如果说话做事柔然一些,顺势而为,就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当然这种柔然不是无原则退让,而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保持韧性,增强包容力和承受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道德经》中我们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合抱之木”的确巨大,“九层累台”十分高耸,“千里之行”需要远行。但“巨大”从“毫末”而“生”,“高耸”从“累土”而“起”,“远行”从“足下”而“始”。不要梦想一步登天,完成“千里之行”的目标,需要正视具体地一小步;“九层之台”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合抱之木”需要从小小的树苗浇灌。“诗仙”李白从老婆婆磨铁杵过程悟出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终于学有所成。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段话读起来很别扭,“埏埴”一词不常用,比较生僻。我专门查了一下词典。意思是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这样这段话可以理解为陶土制成器皿,留出了空处才能盛东西;开凿住人的地方,中间空着,才有居住的作用。就拿当代人制作的搪瓷碗来说,必须先制一个模型,看似不能盛饭的模型,在制作饭碗时却大有用处。工作之余,我们不妨培养一些看似无用的爱好,在当下来说很容易摆脱工作的烦恼,一些看似在当下无用的,在将来可能大有用处。当下的人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活得很累,如果从繁忙的工作走出,寻找一些对个人来说能自由支配的空间,度过一段轻松自在的闪光,对于个人的身体来说大有益处。整天忙里忙外的人,拖着一具疲惫的身体,只想着整出一些有用的东西,结果看似有用,到头来全是无用的东西。就拿集邮来说,如果几十年坚持搜集一些大伙不喜欢保留的邮票,你很可能获取了绝版邮票。住人的房屋的门窗可以采光,也可以交换空气,也可以供人出入。有形的墙体在建造过程发挥了作用,无形空闲却发挥了住人的作用。真是“有便是无,无便是有”,或者是“从有到无,从无到有”。
 过去围绕《道德经》自己写过短文,,这次又有新的话语,算是和文友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