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常态化学习
(2022-06-27 17:37:03)分类: A1(B1年度项目申报书) |
一、研修背景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推进新教材改革,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本学期我校继续贯彻“砺学尚上,笃行至善”的办学宗旨,深入实践“上善教育”的办学思想,聚焦“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与实践。本行动方案旨在进一步加强教研活动的实际效果,立足课例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引导教师“绕到教材背后”和“绕到学生背后”,落实学生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探索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 一个人走,可能走得很快,但团队一起走才能走得更远! 以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指导方向,从新教材解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改变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等角度入手,加强备课、上课、评课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智慧,真正研究课堂教学,让教师“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专家讲授、“课例”研修、三段教学调研、骨干教师展示 四、研修预期成效:教师能尽快掌控新教材教学、理解教材内涵,并促使全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
|||||
(二)具体目标(具体简洁、清晰可测) |
|||||
目前,我校的校本研修已有一定的研究氛围,特别是“课例”研修。目前我校的校本研修承载的任务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打造一支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校本研修的目标和预期成果具体如下: 1.教师方面 督促教师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许多老师备课时只是修改一下课件,连教材都不看。这样以课件代替教材的后果有:把握不了教材的内涵,教学中往往会过于拔高知识要求,加大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厌学;对教材处理不当,知识点落实不够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课例研讨与再实践的目的就是督促教师主动研读教材,养成研究教材的习惯。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技能。“课例”研修关注课堂中师生的教与学,注重教学的技能与方法。通过“课例”研修的反思与研讨能促进教师度教学问题设计的精细化,促进教师随机应变能力,包括课堂中如何降低问题难度以及处理课堂生成等。 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学校的发展要靠教师的发展来推进,走校本研修、校本发展之路是促进教师幸福成长的必然选择,要使教师幸福成长,就要燃起教师幸福成长的激情,课例研究为营造教师和谐成长的氛围创造了条件。 2.教研组方面 提高合作意识。教学是一件永远存在遗憾的工程,集中集体智慧才能降低遗憾的程度。比如在“课例”研修这种途径中,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发表自己的观点,上课老师在结合大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内化后并且要在下一节课堂中实践来验证教学效果,帮助大家树立一个观念,课堂上的展示是集体的智慧,课后的研讨我必须认真参与。 树立典型经验。我校之所以以课例研修为主要途径,是因为课例研修的时间比较长,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修改、再实践。通过一月的“课例”研修花费教师许多的心血,也汇聚了集体的智慧,通过这种跟踪式的展示与检验争取汇集教学经典集,力争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3.学生方面 在课堂上,从比较简单的问题,到特定的问题,再到复杂的问题,再到真实的问题,我们通过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节引领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帮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各种学科素养。 不管何种教学方式,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力争得到社会、家长的肯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
|||||
(三)设计思路(建议围绕项目目标、内容、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架结构图表达项目设计思路) |
|||||
1.常态化是校本教研活动的宗旨。 只有常态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才是最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教改实践,课堂是主阵地。要通过常态课的研究发现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研讨,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行为,而不只是“公开课”“示范课”的专利。开展“课例”活动周展示、三段常规教学研讨、骨干教师教学开放周、青年教师教学展示等活动;立足教研,发现教学问题,聚焦课堂。 2.倡导和引领教师做行动研究。 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的教学行为,将每一次教研活动的结果落实到行动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教研落实到行动上才是最具有执行力的,否则停留上“纸上谈兵”层面将永远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二、教研具体内容 (一)底线要求: 1.每周三晚上以及星期五下午,组内分享备课、作业情况,重点突出好的做法、成功经验,便于突出优点、传播经验。 建议:根据各组情况自定,若组内教龄短的教师较多,可以每周一次;若组内经验丰富的教师较多,可适当延长周期。 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明确整个单元的重难点。 建议:为了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由备课组长牵头,组内教师轮流做主备人,其他教师做辅备人,组内共同研讨。 3.精备核心课时:组内定出每一单元的核心课时,定出主讲人,深度解读课标,务必不断追问,以明确“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建议:在每一次精备课中,根据教学工具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认真解读,以提高自身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高度。 (二)发展性要求: 1.读书分享 建议1:每位老师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研读,精读的力争读深、读透,读有思考,读有感受,并且要及时在书籍上进行圈画、批注。 建议2:集体阅读。 每周各备课组集体教研时,指定一位老师分享读书收获,各备课组安排本学期内读完集体阅读书目。 2.分层作业布置 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作业数量、作业内容、作业完成的要求和标准上要“分层设计”“量体裁衣”,拓宽学生的关注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 3.学科活动策划 建议:结合学校育人目标、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有意义、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学科活动。 4.外出培训分享 建议:通过教师将外出培训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与大家分享,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以达到资源共享、教师共同提高的目的。
|
|||||
(四)课程总表 |
|||||
研训 模块 |
研训内容 |
研训时间 |
研训形式 |
学时 |
主讲或主持 (简要荣誉职务) |
教育 理论 |
学科核心知识解读 |
第一学期开学初 |
讲座、集中学习 |
4 |
何旦旭、朱德利以及瓯中各学科带头人 |
|
自主阅读拓展学科核心知识书籍 |
第一学期开学初 |
讲座、集中学习 |
2 |
孙正宽(教学副校长、温州市优秀教师) |
课例实践与研讨 |
各教研组列单元学科核心知识清单 |
第一、二学期每周三、五 |
集体备课 |
4 |
汤立龙(教研处副主任) |
|
学科核心知识过关检测命题 |
第一、二学期月末 |
提供书面材料 |
4 |
王学才(教务处主任) |
|
学科核心知识过关检测命题统计与评价 |
第一、二学期期中、期末 |
数据分析 |
2 |
王学才(教务处主任) |
课堂实践 |
校级公开课活动 |
第一、二学期期中、期末考前 |
课堂教学与研讨 |
4 |
王学才(教务处主任) |
|
研讨交流,反思改进 |
第一、二学期期末 |
汇报交流 |
2 |
孙正宽(德育副校长) |
|
分享各学科成果汇报,整理,指导教师撰写论文 |
第一、二学期期末 |
汇报交流 |
2 |
汤立龙(教研处副主任) |
(五)研训作业要求(请逐条清晰列出) |
|||||
1.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内公开课。 2.每节校内公开课必须建立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不出现“独立作战”的情况。 3.每位授课教师要将自己的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形成电子档,作为教学资料保存并于学期末统一汇总至教务处。 4.为确保教研活动的每个环节保质保量、高效完成,请确定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