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与“大我”是什么意思?(自我系列之二十一)
(2019-10-13 19:14:38)“小我”与“大我”是儒家的概念。“小我”指个人身体实体为边界的“我”,也可以叫“个己”。“大我”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甚至国家。俗话中常用“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来表示儒家强调的一个人的“修身”过程。但是,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奥克兰大学荣休教授叶宋曼瑛不认同儒家的观点,她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历史从来都不会突出‘自我’,我们谈的都是国家、社会、族群,我们强调的是集体,是‘牺牲小我’的美德。时至21世纪,应该是走出这传统的条条框框、寻找自我的时候了。”哲学家冯友兰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张即我就是私的立场出发,并不赞成“小我”“大我”的提法。他说,“近人常说有‘大我’,有‘小我’,这种提法是不对的。和‘我’相对的是天地万物。柏拉图说的从洞穴中解放出来的人,就是从‘我’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从‘小我’中解放出来,又被置于‘大我’之中,其‘我’虽有大小,而其为洞穴则一”(冯友兰,理想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7)。
近日,张世维在《北京晚报》“文学70年:1949-2019”的栏目下发表文章“朦胧诗:从‘不懂读起’”,也说到“小我”与“大我”(《北京晚报》,2019,10,11)。张世维说:“表达自我的朦胧诗写作必然是一场勇敢的历险……,这群年轻的朦胧诗人与前辈们的‘大我’创作迥然不同,顾城发表于1979年的文章……(大声呐喊)还是先找到失去了的‘自我’吧!顾城的诗作的确展现出卓尔不凡的‘小我’目光,短短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不知激励了多少青年,在他们那里,阅读、书写朦胧诗是一场勇敢、刺激、惊奇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