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及反思
(2019-08-18 14:04:44)分类: 教学设计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及反思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43+20=
小结:含有整十数的加法呀的确特别简单。
2.
如果把前面的四道题变一变,就变成了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稍复杂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43+25
二、自主探索,交流算法。
1.不进位加法。
(1)引导:现在你们还会算吗?先试试第一道:43+25等于多少?
启发:有句话说得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说说看,你们是怎么算到的?
预设:
43+25=68
43+20=63 63+5=68
40+25=65 65+3=68
40+20=60 3+5=8 60+8=68
(2)及时练习。
启发: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算出了43+25=68,那么其它三题怎么算呢?同桌小朋友互相算一算、说一说。
2.进位加法(讨论:10分钟)
(1)出题
引导:看样子,这些新的内容也难不倒你们,这样把出题目的权利交给你们43+2=,在方框里填上一个数,让它变成一道更难的题目。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道算式:43+29、43+28、43+27。)
(2)交流算法。
引导:我们选择“43+29”这道题研究研究吧,你们是怎样口算的呀?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预设:
想:43+20=63 63+9=72
想:40+29=69 69+3=72
想:40+20=60 3+9=12 60+12=72
想:43+30=73 73-1=72
想:43+27=70 70+2=72
(2)及时练习。
引导:方法多了,就要灵活运用。用你喜欢的方法再算一算另外两道题34+28、34+27,和同桌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3.对比反思。
(1)相同点。
启发: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研究的两道题。43+25,43+29,比较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小结:把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或把加数看成整十数来算,这样就把今天学习的稍复杂的两位数加法口算转化成以前我们学过的含有整十数的两位数加法了。(板书:含有整十数的加法)
(2)不同点。
启发:再说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十位上同样是四十加二十得六十,一道的结果是六十多?另一道的结果是七十多呢?(板书:进位加
三、巩固练习。
1.基本口算。
(1)口算台历。口算抢答。
(2)小组内口算抢答。
2、对比练习。见书想想做做第2题。
拿出练习纸算一算。
引导: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进位加、不进位加)
过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判断是否进位很重要,其实判断是否进位,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估算呢。
3、估算题。
(1)估一估得数是几十多。
五十多
(2)2+4得数是几十多呢?
提问:什么情况下是六十多,什么情况下是七十多?
师:每人填一道算式,考考你的同桌怎么算。验证一下我们刚才估得是否正确。
4、下面我们继续来编题。(课件出示:我来编题。)
出示:
35+3
35+8
25+4,得数是六十多,方框里填几?得数是七十多,方框里填几?
+
你能编出一道得数是八十多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吗?
要求一:不进位。要求二:进位。
同桌交换验算。
5、生活应用。
引导:咱们学习了口算,那口算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就让我一起到生活中去转一转,看一看吧。(小火车36元,小轿车25元,面包车38元)
引导观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课件出示:小男孩说:我带了50元钱,想买两件不同的玩具。
讨论:可以吗?
(2)引导:看样子想买两件不同的玩具,50元钱是不够的。那同学们,至少带多少钱才能买两件不同的玩具呢?
(3)课件出示:出现小女孩的声音:“我带了70元买了两样玩具。”你知道他可能买了哪两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那,我们来回忆回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其实数学本身就是有趣的,好玩的。最后我送给大家一首儿歌:
要想口算好,算法很重要。
不仅要算得对,还要算得巧。
先分析多比较,先估计多思考。
练好口算本领呱呱叫。
希望小朋友越来越喜欢数学,越学越聪明。
课后反思:
学生会了,我教什么?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通师一附
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我们老师还没教,学生就已经会了。比如一年级的10以内的加减法、二年级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我这次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等等。我们日常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觉得知识目标达成很容易,学生也因为早就会了对学习内容轻视且没有兴趣。我们做数学老师的,不免产生这样的困惑:学生会了,我教什么?因此很少有老师愿意选择这样的课题上公开课。是啊,学生会了,我教什么?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一课的课堂实践研究。
一、问题情境对于计算教学非要不可?
计算学习比较枯燥,于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知识和技能成为新课程教材的一大特色。以解决问题为依托的计算教学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计算学习的应用意识。但是不是每一堂计算课都一定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托呢?我在初备本节课时,也采用了教材的例题情境,但也有下面的困惑:从教学环节的流畅性角度来考虑,本节课是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抓住这一知识的生长点——复习旧知显得很有必要,接下来再出现例题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教学口算,不仅当学生正处于口算兴奋的时候突然中断;而且本节课的口算内容似乎反而因为解决问题显得不够轻松。笔者在新授部分舍弃了将例题情境作为依托,而是尝试将例题情境图改编成了走进生活环节的一道综合习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口算和估算的本领,力求更好地挖掘这一情境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结果和计算过程孰重孰轻?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很多学生能算出正确的结果,主要原因是笔算方法的简单迁移,以43+25为例,即用40+20=60,3+5=8,60+8=68,算法单一,不少孩子对口算的算理和过程并不明晰,
三、如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人人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节口算教学课,我怎样达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呢?通过慢步子的算法探索与交流,让原来不会算的学生掌握口算方法,能正确算出得数;通过小组用“口算台历”组织抢答游戏,让会算的学生算法更熟练、更敏捷,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效率;通过多种层次的学生编题活动,挖掘简单口算题背后的精彩与挑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通过解决问题三个层次问题的设计,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运用精算和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原本枯燥的口算教学也能成为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每节课的准备与实施都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还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力图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口算方法的交流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在巩固练习阶段仍要适当留有时间说说口算方法;在最后的解决问题环节,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多,学生的运用还不够自如、灵活、开放,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