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不可凑泊
(2020-07-30 11:39:52)
标签:
文化诗词 |
写诗不可凑泊
文/雪岭
诗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表达并渲染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写诗往往是作者胸中蓄有感情,勃然不可遏制,发而为诗。然而在创作过实践中,一些初学者常因格律和立意限制,没有打开思路,或者格律音韵受到束缚,难以表情达意,于是生硬拼凑、勉强凑合成诗。诗论家谓之“凑泊”。
“凑泊”,语出北宋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慧寂禅师》:“我今分明向汝说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 原是佛教禅术用语,意为生硬的结合在一起。后来诗论家将“凑泊”一词转用于评论诗歌创作和鉴赏。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羚羊挂角”的典故见于《传灯录》卷十六:“道膺禅师谓众曰: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的;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意思是羚羊夜间栖息,为防范其他野兽侵害,以角挂树枝而眠,树上不留一点爬行的痕迹。严羽"以禅喻诗",认为优秀诗歌的语言必须自然天成,不落斧凿痕迹,诗的意境超脱自然,融于语言形式之中,如羚羊挂角,不留痕迹。其高妙之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元代的杨载在其《诗法家数》中说:“诗要首尾相应,多见人中间一联,尽有奇特,全篇凑合,如出二手,便不成家数。”
“凑泊”有多种形式,诸如凑字、凑韵、凑声调、凑平仄、凑句,甚至凑篇。当今诗坛,“凑泊””之弊相当突出。每天打开电脑或手机,就会看到很多“诗人”在那里或豪言壮语,战天斗地;或超唐迈宋,欺苏压李;或倚红偎翠,悲金悼玉;或吟风弄月,煮酒品茗。无论是纸质诗刊还是网络诗坛,充斥着"系莲舟"、"弄玉笛"、"轻罗小扇"、“宝马雕鞍”之类无病呻吟的的文字。至于凑字、凑韵、凑声调、凑平仄、凑句而成的“诗词”俯拾皆是。许多即兴式、随意性的文字占据网络诗坛,把传统诗词引入了快餐文化的列车。有些诗词作品,本来有很好的主旨、意趣,但为了凑平仄、凑押韵而不得不用生僻字,甚至自造词语,读起来生硬拗嘴,晦涩难解!某些“诗词”作品的字词生僻、晦涩、拗口,甚至难认、费解,让人看懂都很困难,又怎能与人交流、沟通呢? 诗,是心灵之产物。诗者,缘情而发,源于尘世,达于尘世,情感思维之所然也!唐人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应有感而作,而不是堆砌词藻,无病呻吟,生拼硬凑。写诗之前要问心,倘无真情实感,何必急于凑泊成诗呢。
(2020年7月2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