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象:寓意之象(1)

(2020-05-30 15:06:07)
标签:

文化

诗词

意象:寓意之象(1

/雪岭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艺形象。台湾诗人余光中说: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论意象》)简言之,意象就是寓,即用来寄托诗人情思的物象。意象并不是诗人主观之和客观之的简单相加,而是诗人将心中之意和与之相类相溶的交融契合而成的。因此诗人笔下的意象蕴藏着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蕴藏着诗人对自己乃至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创造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秋风、瘦马、夕阳等意象,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使这些意象涵盖了诗人自己以及古今游子的羁旅辛酸,马致远心灵中的感受,在这里定格为超越时空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创造了孤帆、远影、水天尽头等意象,极尽了诗人送别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成为传颂千古的艺术形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将意象一词引进文学领域的是晋代的挚虞,他在《文章流别论》中说: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序,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情之发,因辞而形之;义之旨,须事以明之,故有赋焉,所以假象尽象,敷陈其志。南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他以木匠勘定墨线和运斧取材作比喻,说明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明末陆时雍的《唐诗镜》卷十指出:树之可观者在花,人之可观者在面,诗之可观者,意象之间而已,要在精神满而色泽生。这段话强调意象应当做到精神满而色泽生精神满是对的要求,色泽生是对的要求。 清人郑燮《题画》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此竹非彼竹,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就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又如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千山孤舟蓑笠翁寒江,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寄予和表达了诗人的,又能引发读者,熔铸了诗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傲然倔强的意象。

意象素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评价的依据,也是鉴赏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意象”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往往是从含蓄的意象中,解读蕴藏于诗词中的情感。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思的载体,通过意象的表达,使作品更具形象性。意象入诗的作用大致可归纳如下:

(一)意象的作用之一:寄情于物,托物言志。诗人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如曹植的七步诗,用豆萁煮豆暗喻其兄对他的迫害,豆泣这一拟人化手法比喻自己的伤心,后两句则用“同根生”比喻亲情,婉劝不要迫害太甚。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就是在诗中通过创造的意象来表现感情。吴梅先生在《词学通论》一书中说:“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者。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 我国古代诗论把诗歌表现方法归纳为赋、比、兴。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李东阳《麓堂诗活》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可见,古人说的运用比兴,与我们所说的创造意象是一致的。比兴使用的语言,比起敷陈其事而直言来,增加了作品的形象性、模糊性,进而造成言已尽而意未绝的意境,我们谓之意象性语言。例如, 这种情感,无形无色,说不清道不明,但优秀的诗人就能够使用生花妙笔塑造出鲜活独特、可视可感的意象。其中重要的手段就是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等等。这些意象的创造,都是比的运用。由于意象比的作用,使本来是看不见、听不着、称不得的愁,化为可视、可听、甚至可称的形象,形成新的艺术境界。

借助比兴,“借物言志”, 运用意象来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诗人写作诗词常用的手法。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其意是对历史沧桑的感叹。常人写作咏史诗,往往议论过于直露。而《乌衣巷》这首诗,把朱雀桥野草丛生乌衣巷夕阳残照王谢庭前燕寻常百姓家这些意象构成对比关系,在极短的篇幅内,融入了宏大深沉的历史内涵。确实称得上是一篇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佳作。这比空洞的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之类的直白,给人的感染力要大多了。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把他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寄情于落月、啼鸟、霜天,江畔、枫树、渔火、寒山寺、钟声这一组意象中,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二)意象的作用之二:借助各自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而不至于有雷同之感。诗歌中因为有了意象的存在而产生了独创性,即便是相同的景物,类似的描述,经过不同意象的表达,诗歌内涵变得丰富起来,给读者以各异之感。譬如爱情诗,古今中外所有的爱情诗其实都是同一个主题,因为意象选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艺术魅力。以《诗经》中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句表达了少年的情怀,对窈窕淑女的爱慕,却以含蓄的手法表达出来。由于选择不同的意象表达,爱情这个相同的主题、相似的情感,李白的《子夜歌·之三》,便展示出另一种情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任罢远征。诗人以长安月捣衣声秋风三个意象,构成了思妇对征夫无限怀念的意境。全诗由景入情: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四起,人们忙着准备冬衣,不断传来家家户户的捣衣声。此情此景在思妇心中都化作对边关征夫的无限思念。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议论,表达了思妇的共同呼声: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寇,结束战争,结束动荡分离的生活。

李白的《子夜歌》写的是“长安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同样以月为意象,但构思迥然不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其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传诵千古的佳句。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以明月作为主体意象,再辅之以灭烛、披衣等意象,构成一种既雄浑豁达又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的意境,层层深入,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余甘无尽。

李白的《春思》,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写一个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伤春,思念远在燕地征戍的丈夫的离情:“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中的燕草如丝 秦桑低绿春风吹罗帏都是意象,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同样以《春思》为题,皇甫冉的《春思》又和李白的《春思》不同:“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天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这首诗用莺啼、燕语、马邑、龙堆和汉苑等意象和苏蕙回文诗的典故,表达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又以楼上花枝笑看人独睡的形象衬托思妇的伤感,最后两句以后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的历史故事,表示思妇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的心情。正是这一连串的意象,使得闺中少妇因春景而勾起思夫之情,构思新巧,即景抒情,典雅大方。
      
下面两首闺怨诗情致别异,各有独特的艺术表现。一首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意境简单,构思新颖。一个少妇开心地打扮后登楼观景,望着眼前的杨柳,突然产生对夫婿的思念,后悔当初叫丈夫离家去建功立业,落得如今独守空房。诗中的核心意象是杨柳。杨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寓离别之情。诗中的少妇正是看见这丝缕随风飞扬的细柳,才突然触动了离情,才想到自己感情的空白。这才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触!
  另一首是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也是一首闺情诗,但诗中并没有把丈夫明确写出来,作者撇开正面的话不说反而从侧面落笔。全首诗短短四句,但每一句都含有启发性。第一句说打起黄莺儿,紧接着第二句说出理由,目的是要黄莺不要在枝上啼,为什么要教它不要啼呢?第三句则解释理由,原来黄莺啼叫时会把我的美梦惊醒。那么梦被惊醒有何关系呢?第四句则简单点出全诗的重点:因为我正做着到辽西和丈夫相会的美梦啊!思念良人的感情已自然流露。全诗把会夫的正意隐去,只说了到辽西这一半,表现了少妇羞涩的心理,更充分表现了他内心想念丈夫的强烈情感,因此语意不露,却反而令人玩味无穷!

因为意象选择与组合的无限丰富性,使爱情诗这个永恒的题材,仍然可以不断地别出心裁,成就了许多千古绝唱。

(三)意象的作用之三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抽象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诗论素有诗贵含蓄之说,含蓄就是用极少的意象来表现极丰富的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天空,使人回味无穷。例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一作《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据《全唐诗话》载:庆馀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馀新旧篇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这首诗描写了新媳妇见公婆之前的惶惑不安的情状,营造了一个活灵活现腼腆可爱的人物意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临近科考的紧张心理,和希望得到举荐的急切愿望。
  模糊美是一种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一种确定中的不确定。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体和抽象、清晰和弗晰、确定和不确定的统一。正是因为作品中有了这种弗晰和不确定性,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从而使作品具有艺术魅力。如果一个作品只有明晰,没有模糊,就会丧失应有的艺术魅力。有的文学作品,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没有给读者、观众留下思考的期待视野,人们一见开头,就知结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模糊美。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这首《锦瑟》,历来众说纷纭,有恋情说、自伤说、悼亡说、咏物说等等,莫衷一致。诗人拨弄锦瑟,思念华年,追忆当时已惘然的此情,但此情是什么?诗人运用了庄周梦蝶杜宇化鹃海月映珠蓝烟笼玉这样几个互不相联的、片断式的意象,造成了十分朦胧的效果。诗人究竟是在追忆一段恋情,追悼亡故的爱妻,还是在追寻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追问已经消逝了的少年志向,抑或是追思政治上的失意和惆怅?读者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去解读。然而由于模糊性太大,也造成读者理解的困难,连古人对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这也说明,一篇作品明晰性和弗晰性结合不当,也是有损于模糊美的表现的。如果是写给别人看的的诗,太模糊了也不好。同样是李商隐的诗,下面这首《无题》比较好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营造了东风百花春蚕蜡烛晓镜云鬓蓬山青鸟等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达到了确定和不确定、清晰和弗晰的统一。尤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两句,更是清晰中的模糊。正是这个模糊性,使其从原诗中脱离出来,成为千秋佳句。人们不仅用它来比喻爱情的忠贞,而且还将其死而后已的内涵引用到一切无私奉献的意义上。

(四)意象的作用之四:渲染气氛,营造意境,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

诗词中的意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虚实结合的有机整体。诗词创作必须正确处理情与景、意与象的关系。尽量避免有意无象、有情无景,也尽量避免有象无意、有景无情,努力营造出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作品,才能使人赏心悦目,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 。例如,杜甫的两个黄莺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写景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门外船等,已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表象,而是寄予着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黄莺、翠柳象征春天的鲜明色彩和欢乐;白鹭、青天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山上的积雪蕴含着岁月的悠久,江中的船体现了国土疆域的辽阔。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则是一个清新活泼、生气蓬勃、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绚丽多彩的画卷,表达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开阔胸襟和向往平和生活的情感。于是,一幅生动的如诗如画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诗词的内涵也就迎刃而解。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的也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是所组成的却是一副静态的画面。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如果读者发挥想象力,就会体会到诗歌画面的动态之美。体会每一个诗句中的虚词,即“初”“谁”“渐”“才”“最”,就会发现如果没有这几个虚词,就很难形成一幅连贯的画面。因为有了这种动静结合的表达,使诗人深微的意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绪,从中寻找到诗人的身影。

诗词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是这个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罗列,而是自然地融为一体。别林斯基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艺术想象是使情景交融的主要手段。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香炉、紫烟、瀑布等意象营造氛围,通过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