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寓意之象(1)
(2020-05-30 15:06:07)
标签:
文化诗词 |
意象:寓意之象(1)
文/雪岭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艺形象。台湾诗人余光中说:“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论意象》)简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即用来寄托诗人情思的物象。意象并不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简单相加,而是诗人将“心中之意”和与之相类相溶的“象”交融契合而成的。因此诗人笔下的意象蕴藏着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蕴藏着诗人对自己乃至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创造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秋风、瘦马、夕阳”等意象,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使这些意象涵盖了诗人自己以及古今游子的羁旅辛酸,马致远心灵中的感受,在这里定格为超越时空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创造了“孤帆、远影、水天尽头”等意象,极尽了诗人送别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成为传颂千古的艺术形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将“意象”一词引进文学领域的是晋代的挚虞,他在《文章流别论》中说:“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序,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情之发,因辞而形之;义之旨,须事以明之,故有赋焉,所以假象尽象,敷陈其志。”南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他以木匠勘定墨线和运斧取材作比喻,说明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明末陆时雍的《唐诗镜》卷十指出:“树之可观者在花,人之可观者在面,诗之可观者,意象之间而已,要在精神满而色泽生。”这段话强调意象应当做到“精神满而色泽生”,“精神满”是对“意”的要求,“色泽生”是对“象”的要求。 清人郑燮《题画》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此竹非彼竹,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就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又如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寄予和表达了诗人的“情”、“理”、“美”,又能引发读者“情”、“理”、“美”,熔铸了诗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傲然倔强的意象。
意象素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评价的依据,也是鉴赏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意象”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往往是从含蓄的意象中,解读蕴藏于诗词中的情感。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思的载体,通过意象的表达,使作品更具形象性。意象入诗的作用大致可归纳如下:
(一)意象的作用之一:寄情于物,托物言志。诗人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如曹植的七步诗,用“豆萁煮豆”暗喻其兄对他的迫害,用“豆泣”这一拟人化手法比喻自己的伤心,后两句则用“同根生”比喻亲情,婉劝不要迫害太甚。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就是在诗中通过创造的意象来表现感情。吴梅先生在《词学通论》一书中说:“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者。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 我国古代诗论把诗歌表现方法归纳为赋、比、兴。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李东阳《麓堂诗活》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可见,古人说的运用比兴,与我们所说的创造意象是一致的。比兴使用的语言,比起“敷陈其事而直言”来,增加了作品的形象性、模糊性,进而造成“言已尽而意未绝”的意境,我们谓之意象性语言。例如, “愁”这种情感,无形无色,说不清道不明,但优秀的诗人就能够使用生花妙笔塑造出鲜活独特、可视可感的意象。其中重要的手段就是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等等。这些意象的创造,都是比的运用。由于意象比的作用,使本来是看不见、听不着、称不得的愁,化为可视、可听、甚至可称的形象,形成新的艺术境界。
借助比兴,“借物言志”, 运用意象来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诗人写作诗词常用的手法。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其意是对历史沧桑的感叹。常人写作咏史诗,往往议论过于直露。而《乌衣巷》这首诗,把“朱雀桥”与“野草丛生”、“乌衣巷”与“夕阳残照”、“王谢庭前燕”与“寻常百姓家”这些意象构成对比关系,在极短的篇幅内,融入了宏大深沉的历史内涵。确实称得上是一篇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佳作。这比空洞的“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之类的直白,给人的感染力要大多了。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把他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寄情于落月、啼鸟、霜天,江畔、枫树、渔火、寒山寺、钟声这一组意象中,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二)意象的作用之二:借助各自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而不至于有雷同之感。诗歌中因为有了意象的存在而产生了独创性,即便是相同的景物,类似的描述,经过不同意象的表达,诗歌内涵变得丰富起来,给读者以各异之感。譬如爱情诗,古今中外所有的爱情诗其实都是同一个主题,因为意象选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艺术魅力。以《诗经》中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句表达了少年的情怀,对窈窕淑女的爱慕,却以含蓄的手法表达出来。由于选择不同的意象表达,爱情这个相同的主题、相似的情感,李白的《子夜歌·之三》,便展示出另一种情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任罢远征。”诗人以“长安月”、“捣衣声”、“秋风”三个意象,构成了思妇对征夫无限怀念的意境。全诗由景入情: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四起,人们忙着准备冬衣,不断传来家家户户的捣衣声。此情此景在思妇心中都化作对边关征夫的无限思念。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议论,表达了思妇的共同呼声: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寇,结束战争,结束动荡分离的生活。
李白的《子夜歌》写的是“长安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同样以月为意象,但构思迥然不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其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传诵千古的佳句。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以明月作为主体意象,再辅之以灭烛、披衣等意象,构成一种既雄浑豁达又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的意境,层层深入,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余甘无尽。
李白的《春思》,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写一个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伤春,思念远在燕地征戍的丈夫的离情:“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中的“燕草如丝”、 “秦桑低绿”、“春风吹罗帏”都是意象,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因为意象选择与组合的无限丰富性,使爱情诗这个永恒的题材,仍然可以不断地别出心裁,成就了许多千古绝唱。
(三)意象的作用之三:“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抽象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诗论素有“诗贵含蓄”之说,含蓄就是用极少的意象来表现极丰富的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天空,使人回味无穷。例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一作《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据《全唐诗话》载:“庆馀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馀新旧篇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这首诗描写了新媳妇见公婆之前的惶惑不安的情状,营造了一个活灵活现腼腆可爱的人物意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临近科考的紧张心理,和希望得到举荐的急切愿望。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的这首《锦瑟》,历来众说纷纭,有“恋情”说、“自伤”说、“悼亡”说、“咏物”说等等,莫衷一致。诗人拨弄锦瑟,思念华年,追忆当时已惘然的“此情”,但“此情”是什么?诗人运用了“庄周梦蝶”、“杜宇化鹃”、“海月映珠”、“蓝烟笼玉”这样几个互不相联的、片断式的意象,造成了十分朦胧的效果。诗人究竟是在追忆一段恋情,追悼亡故的爱妻,还是在追寻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追问已经消逝了的少年志向,抑或是追思政治上的失意和惆怅?读者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去解读。然而由于模糊性太大,也造成读者理解的困难,连古人对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这也说明,一篇作品明晰性和弗晰性结合不当,也是有损于模糊美的表现的。如果是写给别人看的的诗,太模糊了也不好。同样是李商隐的诗,下面这首《无题》比较好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营造了“东风”、“百花”、“春蚕”、“蜡烛”、“晓镜”、“云鬓”、“蓬山”、“青鸟”等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达到了确定和不确定、清晰和弗晰的统一。尤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两句,更是清晰中的模糊。正是这个模糊性,使其从原诗中脱离出来,成为千秋佳句。人们不仅用它来比喻爱情的忠贞,而且还将其死而后已的内涵引用到一切“无私奉献”的意义上。
(四)意象的作用之四:渲染气氛,营造意境,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
诗词中的意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虚实结合的有机整体。诗词创作必须正确处理情与景、意与象的关系。尽量避免有意无象、有情无景,也尽量避免有象无意、有景无情,努力营造出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作品,才能使人赏心悦目,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
。例如,杜甫的“两个黄莺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写景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门外船等,已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表象,而是寄予着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黄莺、翠柳象征春天的鲜明色彩和欢乐;白鹭、青天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山上的积雪蕴含着岁月的悠久,江中的船体现了国土疆域的辽阔。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则是一个清新活泼、生气蓬勃、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绚丽多彩的画卷,表达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开阔胸襟和向往平和生活的情感。于是,一幅生动的如诗如画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诗词的内涵也就迎刃而解。
诗词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是这个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罗列,而是自然地融为一体。别林斯基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艺术想象是使情景交融的主要手段。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香炉、紫烟、瀑布等意象营造氛围,通过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