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我和爸爸》教后反思(李旭曦))
(2019-11-06 09:48:10)分类: 研究课反思 |
大班语言:《我和爸爸》教后反思
实验幼儿园
在以往的各种活动中,幼儿已经有了多次感受、表达家庭成员间温暖关爱之情的机会,积累了相关经验,而该漫画作品所独有的父子间的亲情、幽默会带给幼儿对父爱、快乐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会。我期望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了解这是一对快乐而有趣的父子,但同时也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因此,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读出父亲形象的有趣,如:父亲的光头形象、父子俩异想天开的拍照姿势、父亲有头发的照片等,体会亲子游戏的快乐,突出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有趣,在第一次的试教过程中,趣味、幽默达到了,却少了父子间的亲情与温情,所以在之后的调整中,加入了介绍我的爸爸,讲述我和爸爸之间有趣而温馨的故事,通过“想这样拍照片,爸爸会和儿子怎么商量?”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来体会父子间的融洽,通过提问“你和爸爸之间肯定也有许多这样的快乐、有趣的故事,谁愿意来和我们分享?”引导幼儿回忆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加上音乐的渲染,进一步体验父子亲情。
提高问题的指向性,第一次实施时,提问是这样的:“看看他们长得像吗?哪里像?哪里不像?”事实上,图片中爸爸的形象突出,包括他的衣服也引起了幼儿的关注,于是他们的话题围绕着穿着、眼睛、耳朵,绕了很多。于是在第二次的试教中,我加入小结语:“儿子和爸爸一样,有着圆圆的脑袋,小小的眼睛,小小的耳朵,那有长的不一样的地方吗?”直接指向爸爸的头发、胡子,及时聚焦幼儿的关注点,为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将故事结尾前置,让幼儿对有关情节加以猜想,运用的是一种悬念策略。在猜想“爸爸怎么突然有头发”的过程中,幼儿开始只会模仿同伴的讲述,如有幼儿说是假发,其他幼儿就跟着说,所以在第二次的试教过程中,就调整为鼓励幼儿与同伴先进行讨论,支持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加以表述,了解到更多的可能性,打开了幼儿的思维。最后环节考虑到大班幼儿已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关系的相对复杂的句子,也具备根据画面线索猜想故事情节发展的能力,我在引导幼儿逐幅观察画面的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讨论、交流,完整讲述自己对画面故事的理解。
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活动的组织还有些拖沓,和孩子的互动还不够流畅等等。我将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关注和调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