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表演游戏中师幼互动原则初探

分类: 研究论文 |
小班表演游戏中师幼互动原则初探
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摘要】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特别喜爱的游戏。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关系是指教师与幼儿双方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关键词】表演游戏
【正文】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特别喜爱的游戏。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有利于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在表演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灵活指导,尊重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及时介入与互动更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表演游戏的特点
在探索师幼互动原则前,我们先要熟悉表演游戏的特点,抓住特点才能找到更适宜的师幼互动原则,更能在游戏中进行有效师幼互动。
(一)表演游戏偏重于游戏而非表演
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在这样的活动中,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凸现出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而且幼儿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因此,应当把幼儿园的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如果缺乏“游戏性”,表演游戏就将失去其作为游戏活动的实质。
(二)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
(三)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于幼儿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帮助幼儿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正是教师指导表演游戏的目的和任务所在。这也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二、表演游戏案例分析
案例一:
观察对象:狄士捷(5岁 男)
环境:阅读区子版块表演区
材料:各种动物头饰、故事背景板、纸杯手偶、棒冰棍指偶、电视机。
预设玩法:自主选择动物角色进行表演游戏,可表演已知故事,也可自主创编情境。
观察目的:1.能自主选择角色进行表演。2.能口齿清楚地复述简短的故事。
实录:
情景一(10:15--10:18)
狄士捷来到表演区时,已有部分幼儿选好头饰在商量玩什么,狄士捷选择了一头奶牛,戴在头上后,站近人群听他们在说什么,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大家决定好后,仍旧站在一边看着大家开始游戏,同伴决定开一家动物饮料店,用纸杯手偶做杯子,用棒冰棍指偶做饮料吸管,电视机则作为饮料店。
情景二(10:18--10:23)
游戏开始,狄士捷凑近了饮料店,想要点一杯饮料,饮料店的店主说:“你们都是什么动物呢?我先看看给你们准备什么。”说完,其他动物都纷纷站好,把自己的头饰摆摆正,便于店主看清楚。店主问:“你们要喝什么饮料啊?”大家都抢着说,狄士捷也走过去点了想要的饮料(西瓜汁)。
情景三(10:23--10:25)
当店员做好饮料过来时对狄士捷说:“我们店里没有西瓜了,你要不要换个别的?”狄士捷问:“他喝的什么饮料?”店员说:“他点的奶茶。”狄士捷说:“我妈妈也喜欢喝奶茶的,那我也点一杯奶茶吧。”店员答应回去做奶茶,狄士捷继续在饮料店旁边等待。
分析:
1.根据《指南》语言领域3-4岁幼儿的发展目标,该幼儿能够安静倾听,主动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中,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2.实录中狄士捷虽然是后来加入的,但他并没有因此影响了同伴的游戏,而是站在一边安静地观察、倾听同伴的交流,并接受了同伴的决定,参与到游戏中,他的行为与顺从让他很顺利地融入同伴的游戏中。情景二中,狄士捷能够遵从店员的安排,没有着急达成自己的目的,与大家一起展示自己的头饰,而后按序点餐,说明他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愿意遵守相应的规则。情景三中,店员表示没有他点的饮料,他也能根据生活经验,重新选择新的饮料,让游戏继续。
3.思考:此次活动中,并没有教师的介入,幼儿根据已有的材料自主创造了情境游戏,对于此类游戏,是否需要教师的介入?教师又应该把此类游戏往什么方向引导推进呢?
下一步策略:
1.提供更多的材料,鼓励幼儿从材料超市获取更多所需材料,以此激发幼儿更多想象力,创造更多的情景表演。
2.教师以角色介入,与幼儿一起游戏,融入游戏中能更好地推进游戏的发展。
案例二:
观察对象:王艺璇(5岁 女)
环境:阅读区子版块表演区
材料:各种动物头饰、故事背景板。
预设玩法:自主选择动物角色进行表演游戏,可表演已知故事,也可自主创编情境。
观察目的:1.能自主选择角色进行表演。2.能口齿清楚地复述简短的故事。
实录:
情景一(10:20--10:28)
王艺璇和同伴A在表演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王艺璇戴着袋鼠头饰模仿袋鼠跳,同伴A选择了大黄狗的头饰,学着大黄狗的动作,两人走了几圈之后,又喊了几个同伴加入他们的游戏。幼儿B选择了小鱼头饰,幼儿C选择了狐狸头饰,幼儿D选择了老虎头饰,几人开始商量玩什么游戏。A说:“我们再来玩《饥饿的狐狸》的游戏吧。”得到几人的同意,但扮演狐狸的幼儿C不愿意,于是退出来游戏。随后王艺璇说:“没有狐狸了,谁想来偷东西呢?”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王艺璇又说:“老虎吧,老虎最凶了,让他来偷东西。”于是A指挥老虎去角落躲着准备。
情景二(10:28--10:35)
游戏开始了,当老虎D偷食物被发现了时,大黄狗A勇敢地站出来,而袋鼠(王艺璇)则很快躲到大黄狗的身后,小鱼B也做出保护动作。
但很快几人又觉得没意思,结束了游戏。教师介入:“我们还学过什么故事呢?也可以表演其他的故事,还可以自己编故事呢。”幼儿D指着用作隔断的屏风上粘贴的图片说:“我们玩这个吧,《好饿的毛毛虫》,这个故事我会。”但大家并没有理会,幼儿D也就放弃了,去了其他区域。此时王艺璇走向头饰区说:“我再去看看还有什么动物,我们玩别的吧。”
情景三(10:35--10:40)
幼儿E又来到表演区,在头饰中挑选了需要的动物燕子,王艺璇蹦蹦跳跳地说:“E和我们一起玩啦,他是燕子哎,他会飞呢,你来追我们吧。”E表示了无奈:“好吧。”于是4人开始了追逐游戏。游戏中王艺璇一直蹦蹦跳跳地躲闪燕子,还不时提醒同伴小心。玩了一会大家又没兴趣了。教师再次介入:“可以多邀请同伴一起玩,大家一起出主意哦。”于是几人又喊来更多同伴,重新选择了动物角色,而王艺璇仍旧是袋鼠头饰。
分析:
1.根据《指南》语言领域3-4岁幼儿的发展目标,该幼儿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2.实录中王艺璇从头至尾都坚持选择袋鼠这一角色,并且时时表现出袋鼠的动作形态,说明王艺璇有一定的角色代入感,对于自己选择的角色能够投入表演。在情景一中,王艺璇能尊重同伴的意见进行游戏,在出现的问题后,能及时思考,有方法解决,再次投入游戏中。情景二中几人玩的失去兴趣时,教师及时介入,提醒幼儿使用故事背景板,但并没有激发幼儿的兴趣。王艺璇没有放弃,决定先去看看动物角色再思考玩什么游戏,说明她能在游戏中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对游戏有自己的想法。情景三中王艺璇为同伴E定下了角色,以及游戏内容,开始了新的游戏。在教师再次介入后,其他同伴重新选择动物角色,王艺璇仍坚持自己的选择,表现出对角色的执着,立场坚定。
3.思考:教师介入的两次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幼儿的游戏,幼儿有自己的想法,作为教师该以什么形式在什么时机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下一步策略:
1.鼓励幼儿积累更多故事情境,让他们在表演时有更多选择,而非局限于几个故事中。
2.教师以角色介入,与幼儿一起游戏,融入游戏中能更好地推进游戏的发展。
3.提供故事相关的道具、头饰,或是特别的服饰等。
案例三:
观察对象:唐鹤兮(5岁
女)
环境:阅读区子版块表演区
材料:各种动物头饰
预设玩法:自主选择动物角色进行表演游戏,可表演已知故事,也可自主创编情境。
观察目的:1.能自主选择角色进行表演。2.能口齿清楚地复述简短的故事。
实录:
情景一(10:20--10:24)
两名幼儿来到表演区,在众多头饰中挑选出狐狸和狗,唐鹤兮说:“我们来玩《饥饿的狐狸》的游戏吧。我来做大黄狗,你做那个狐狸,好吧?”孙瑶说:“好的,那我要过来啦,你快去睡觉吧。”两人分别带好头饰,开始了表演。唐鹤兮蹲在地上表演睡觉,孙瑶学着故事中的狐狸,点着脚尖悄悄地走路,围着大黄狗绕了几圈。
情景二(10:24--10:31)
唐鹤兮站起身说:“就我们两个,不好玩。”孙瑶问说:“那我们玩别的吗?”唐鹤兮思考了一会说:“要不再喊别人来玩吧,故事里还有好多动物呢。”两人同意后喊来了两人加入游戏,殷晓彤和钱茗豪在头饰中挑选了一会,殷晓彤选择扮演大象,而钱茗豪没选到自己喜欢的,不想玩了,唐鹤兮拉住他说:“那你来做大黄狗吧,我想做别的小动物了。”唐鹤兮最后选择了奶牛,戴在头上对大家说:“你们看,我变成奶牛啦,农场里的奶牛和大黄狗一样都睡着了。”殷晓彤急着说:“那我也要睡着。”于是几个人又开始表演,孙瑶依旧学着狐狸的动作悄悄地围着动物转。
情景三(10:31--10:35)
孙瑶围着他们绕了几圈之后,大黄狗(钱茗豪)突然站起来,张开双手想要抓住狐狸,殷晓彤也很快站起来看着他们,孙瑶想要躲开钱茗豪,跑了几步,最后三个人都起来扑向孙瑶,把她围在中间抓住了她,开心地喊着:“臭狐狸,抓住你了,看你还敢来偷东西吃!”
分析:
1.根据《指南》语言领域中指出3-4岁幼儿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这一评价目标为依据,体现出两名幼儿已经初步达成这一目标要求。
2.实录中唐鹤兮能记住几个主要的故事角色及情节,孙瑶能模仿出故事中狐狸的动作神态,都能体现出他们对绘本故事的基本了解,做到了对故事的基本复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故事情节。在感觉两人表演无聊时,唐鹤兮能积极邀请他人加入游戏,不仅是增加故事角色,更是丰富了表演的情景,尤其是钱茗豪表示不想玩后,唐鹤兮能主动想到办法协商,将自己的角色给他,另外选择角色进行表演,体现出唐鹤兮能主动动脑思考解决问题,谦让同伴,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良好品质。而孙瑶一直坚持自己的角色表演,投入在狐狸的神情动作中,较好地演绎了故事中那只饥饿的狐狸。在表演的最后,几名幼儿能完整演出故事,即使不甚相同,但没让狐狸偷到食物。
3.思考:教师仅在旁观者的角度,完全没有介入的情况下,从整个实录中几名幼儿的表现来说,他们都从这次的表演游戏中得到满足,获得成就感,如果有教师的恰当介入,幼儿是否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表演游戏还能如何推进与延伸呢?
下一步策略:
1.在幼儿寻找头饰时发现故事中出现的母鸡和农场主没有相应的头饰,提供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动物头饰,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2.提供故事背景,营造更好的表演氛围。
3.教师在恰当时机介入,引导幼儿复述故事或创编新情节,让幼儿更加投入游戏中,让游戏得以延续和延伸。
三、表演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原则
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要遵循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即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幼儿应当拥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同时,教师的指导不能剥夺幼儿的“游戏性”体验。教师必须按照表演游戏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一般性表现发展到生动性表现),给幼儿自主游戏、协商磨合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幼儿探索、讨论,尊重他们的理解与表现,扶持、引导而不是指挥、导演。基于这种“游戏性”的要求,表演游戏中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是幼儿游戏的组织者和扶助者,而不是凌驾于幼儿之上的指挥者、领导者。教师应当为幼儿开展表演游戏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包括时间和空间),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协商磨合而不是催促,鼓励和支持幼儿主动的探索和交往。活动的过程由教师和幼儿共同推动,活动的进展既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也来自于教师的建议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