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积极语言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2019-06-12 18:53: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 |
教师积极语言在培养学生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语言的使用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形成良好的心理,自觉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积极语言呢?
一、精心设计启发性语言,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德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不能单纯地把道德理论绑架给学生,否则不容易被学生认可,难以做到知行合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依据,启发学生思考、参与,指导出正确的价值导向,最终外显于行动中。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自由会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规则的约束”这一理念时,我设置了4个有梯度的问题: 你认为你自由吗?(学生“不自由”)你认为你哪些方面不自由?(学生大多回答学校不让带手机、必须穿校服、不许点外卖等)你想要实现哪些方面的自由?(与第二题相似)你想要的自由实现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思考后,陆续有人举手,这时答案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认为自由实现了,很高兴,一年四季可以穿自己喜欢的穿的衣服;还有一种认为这样做会在学生中间产生攀比的心理,甚至会有外校人员入内,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安全)。学生在探究思考中,逐步领悟了“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公民在行使自由权时要尊重他人的、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权利”。教师的启发性语言,让学生在思维兴奋的巅峰状态中再整合思考结果,不知不觉中道德与法治意识就提高了。
二、
语言的科学性指的是语言的准确,严密和精炼。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一大功能就是传授知识,教师必须准确的使用概念,科学的进行判断,合乎逻辑的进行推理,使学生接触到正确的知识,更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讲授“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也重要的作用”,我列举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建立。案例结束时我做了这样一段总结“进入太空,探索宇宙,是人类永恒的向往和追求,中国人在人类共同梦想的追逐道路上,不停追赶,不停超越,正朝着引领世界,引领人类的目标和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在这里,我强调了“中国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但并不是引领世界的主导力量”,使学生对中国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为国家取得的成绩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还要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语言本身不等于知识,但知识必须依靠语言来表达。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科学的语言能够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
三、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内外,我们都要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学生,及时鼓励学生,利用积极性语言评价学生,使学生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班里有一位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很差,一次上课前,正好轮到他值日,我发现他把黑板擦得锃光瓦亮,就及时给予表扬:“王林同学认真负责把黑板擦干净,保障了全体同学的上课质量,我相信一个能够对集体负责的人,也一定能对自己负责”,当时这位男同学就腼腆地笑了,后来他的努力也证实了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成长的力量。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树立一种信念:用一生的时间去打造自己锤炼教育教学语言,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用准确、简洁、逻辑、激励、生动、形象的教师语言去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