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儒林

标签:
历史史记儒林 |
分类: 浅谈史记 |
浅谈:
儒学自孔子兴起,到了秦始皇时遭受灭顶之灾,在武帝时期又发光放彩。齐鲁一带重视爱好文化仪典,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已经成为自然风尚。孙叔通做了太常后,人们才又对儒学产生兴趣。但惠帝、吕后、文帝、景帝都不重视儒学,因此儒生在那些时期很难得到重用。

武帝时期,赵绾、王臧等深明儒学,皇帝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从此以后,讲《诗》的在鲁地有申培公,在齐地有辕因生,在燕地则有韩太傅。讲《尚书》的有济南伏生。讲《礼》的有鲁地高堂生。讲《春秋》的在齐鲁两地有胡毋生,在赵地有董仲舒。
公孙弘曾拜为博士,他害怕儒学被阻滞不前,当了丞相后便请求皇上发扬儒术,开始办学以及考试,从此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很多文质彬彬的经学儒生。
申公是鲁国人,他教授《诗经》,只讲解词义,而无阐发经义的著述,凡有疑惑处便保留,不强作传授。
兰陵人王臧向申公学《诗》后,用它侍奉孝景帝,后免官离朝,后来在一年中做到了郎中令。代国人赵绾也曾向申公乐毅《诗经》,当了御史大夫。天子向申公询问社稷安危,申公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只说当政的人不必多说话,只看尽力把事情做的如何。当时武帝喜欢文辞夸饰,听了申公的回答默然不乐,让他做了太中大夫。因窦太后不喜欢儒术,赵绾、王臧被迫自杀,申公也因病免官回到鲁国,数年后去世。
河清王刘承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研究《诗经》。在孝景帝时和黄生争论,黄生认为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是弑君篡位,在景帝的命令下停止了讨论。后来辕固生触怒了窦太后,被景帝所救,后来因病免官。
韩生是燕郡人,文帝时他当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他推究《诗》撰述了《内传》《外传》达数万言。
伏生是济南郡人,先前做秦朝博士。已经九十多岁了,汉文帝让晁错曾跟随他学习《尚书》。
许多人都解说《礼经》,而鲁郡人高堂生的见解最切近本义,《礼经》自从孔子时就不全,在汉武帝时只有高堂生才能讲解。
鲁国徐生善于演习礼仪,文帝时当任礼官大夫。
鲁国商瞿跟随孔子学习《易经》,在孔子死后他便传授《易经》,历经六代传到齐郡人田何后传到杨何。杨何因通晓《易经》,官至中大夫。临淄人主父偃因通晓《易经》官至两千石。但对《易经》讲授得当的,是源自杨何一家的学说。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拜为博士,上门求学人很多,不能一一传授。他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园圃观赏,治学专心到了如此地步。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武帝即位后任命他为江都国相。后贬为中大夫,写了《灾异之记》,儒生不知道是董仲舒所写,认为他愚蠢至极,有讥讽朝政的意思,判处死刑被皇帝赦免。董仲舒于是不敢再讲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公孙弘研究《春秋》不及他。他怕做官惹祸上身于是辞官,一心研究学问写作论著,对《春秋》在当时最为精通。
儒学自孔子兴起,到了秦始皇时遭受灭顶之灾,在武帝时期又发光放彩。齐鲁一带重视爱好文化仪典,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已经成为自然风尚。孙叔通做了太常后,人们才又对儒学产生兴趣。但惠帝、吕后、文帝、景帝都不重视儒学,因此儒生在那些时期很难得到重用。

武帝时期,赵绾、王臧等深明儒学,皇帝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从此以后,讲《诗》的在鲁地有申培公,在齐地有辕因生,在燕地则有韩太傅。讲《尚书》的有济南伏生。讲《礼》的有鲁地高堂生。讲《春秋》的在齐鲁两地有胡毋生,在赵地有董仲舒。
公孙弘曾拜为博士,他害怕儒学被阻滞不前,当了丞相后便请求皇上发扬儒术,开始办学以及考试,从此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很多文质彬彬的经学儒生。
申公是鲁国人,他教授《诗经》,只讲解词义,而无阐发经义的著述,凡有疑惑处便保留,不强作传授。
兰陵人王臧向申公学《诗》后,用它侍奉孝景帝,后免官离朝,后来在一年中做到了郎中令。代国人赵绾也曾向申公乐毅《诗经》,当了御史大夫。天子向申公询问社稷安危,申公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只说当政的人不必多说话,只看尽力把事情做的如何。当时武帝喜欢文辞夸饰,听了申公的回答默然不乐,让他做了太中大夫。因窦太后不喜欢儒术,赵绾、王臧被迫自杀,申公也因病免官回到鲁国,数年后去世。
河清王刘承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研究《诗经》。在孝景帝时和黄生争论,黄生认为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是弑君篡位,在景帝的命令下停止了讨论。后来辕固生触怒了窦太后,被景帝所救,后来因病免官。
韩生是燕郡人,文帝时他当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他推究《诗》撰述了《内传》《外传》达数万言。
伏生是济南郡人,先前做秦朝博士。已经九十多岁了,汉文帝让晁错曾跟随他学习《尚书》。
许多人都解说《礼经》,而鲁郡人高堂生的见解最切近本义,《礼经》自从孔子时就不全,在汉武帝时只有高堂生才能讲解。
鲁国徐生善于演习礼仪,文帝时当任礼官大夫。
鲁国商瞿跟随孔子学习《易经》,在孔子死后他便传授《易经》,历经六代传到齐郡人田何后传到杨何。杨何因通晓《易经》,官至中大夫。临淄人主父偃因通晓《易经》官至两千石。但对《易经》讲授得当的,是源自杨何一家的学说。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拜为博士,上门求学人很多,不能一一传授。他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园圃观赏,治学专心到了如此地步。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武帝即位后任命他为江都国相。后贬为中大夫,写了《灾异之记》,儒生不知道是董仲舒所写,认为他愚蠢至极,有讥讽朝政的意思,判处死刑被皇帝赦免。董仲舒于是不敢再讲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公孙弘研究《春秋》不及他。他怕做官惹祸上身于是辞官,一心研究学问写作论著,对《春秋》在当时最为精通。
前一篇:《浅谈史记》汲黯、郑当时
后一篇:《浅谈史记》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