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循吏

标签:
历史史记循吏 |
分类: 浅谈史记 |
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
浅谈:
孙叔敖是楚国隐者,国相举荐他给楚庄王,三个月就升任国相。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的事,民间也无盗贼发生,百姓各有自己的谋生,都生活得跟安乐。

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于是下令把小钱铸为大钱,百姓用的很不方便,市场十分混乱。孙叔敖于是请求庄王恢复了旧币,三天市场就恢复了。
楚王认为楚国的矮车不利于驾马,想颁布法令改车,孙叔敖却劝楚王自己先改车,于是上行下效,老百姓自动把车子造高了。
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不沾沾自喜,三次离开相位也没有悔恨。
子产是郑国大夫,在他执政一年后浪荡子就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就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两年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不必将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国二十六年去世,青年老年无不痛哭。

公仪休是鲁国博士,因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尊奉法度,按选择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品行自然端正。命令百官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
有人给公仪休送鱼,但他不肯接受,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更加不应接受。他总是不肯让自己享受太多,考虑百姓们的利益。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奉承,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碰到有凶手杀人,逃犯居然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自己的父亲却把自己囚禁起来。认为不放父亲是不孝,但放了父亲违背法律是不忠,认为自己应当被治死罪。昭王想赦免他,但他为了尽到自己职责而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察案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处死罪。文公认为是他手下官吏的过失,不应该怪罪他,但李离认为是自己失察,不应该推诿给下级,拒绝接受文公的赦令,自刎而死。
司马迁这篇《循列传》全写的古代官吏,而后面的《酷吏传》却全写当朝官吏,可以算得上借古讽今的手法了。
浅谈:
孙叔敖是楚国隐者,国相举荐他给楚庄王,三个月就升任国相。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的事,民间也无盗贼发生,百姓各有自己的谋生,都生活得跟安乐。

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于是下令把小钱铸为大钱,百姓用的很不方便,市场十分混乱。孙叔敖于是请求庄王恢复了旧币,三天市场就恢复了。
楚王认为楚国的矮车不利于驾马,想颁布法令改车,孙叔敖却劝楚王自己先改车,于是上行下效,老百姓自动把车子造高了。
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不沾沾自喜,三次离开相位也没有悔恨。
子产是郑国大夫,在他执政一年后浪荡子就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就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两年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不必将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国二十六年去世,青年老年无不痛哭。

公仪休是鲁国博士,因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尊奉法度,按选择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品行自然端正。命令百官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
有人给公仪休送鱼,但他不肯接受,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更加不应接受。他总是不肯让自己享受太多,考虑百姓们的利益。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奉承,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碰到有凶手杀人,逃犯居然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自己的父亲却把自己囚禁起来。认为不放父亲是不孝,但放了父亲违背法律是不忠,认为自己应当被治死罪。昭王想赦免他,但他为了尽到自己职责而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察案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处死罪。文公认为是他手下官吏的过失,不应该怪罪他,但李离认为是自己失察,不应该推诿给下级,拒绝接受文公的赦令,自刎而死。
司马迁这篇《循列传》全写的古代官吏,而后面的《酷吏传》却全写当朝官吏,可以算得上借古讽今的手法了。
前一篇:《浅谈史记》司马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