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廉颇、蔺相如

标签:
历史史记廉颇、蔺相如 |
分类: 浅谈史记 |
负荆请罪:廉颇在听说蔺相如躲避不和自己争执的原因是为了国家,于是露出上身背着荆条到相如门前请罪。(见浅谈)

完璧归赵: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秦国果然不肯给答应的城池,于是蔺相如拼死保护和氏璧,最后完好地将它送回赵国。(见浅谈)

浅谈: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在夺取了齐国晋阳后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蔺相如也是赵国人,曾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便写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由于畏惧秦国,又害怕被欺骗,缪贤推荐了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来到秦国后,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着宝玉献给秦王。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给十五座城池的意思,于是上前说:“璧上有个小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相如拿到和氏璧后,后退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严词说要秦王用城池来交换和氏璧,否则就一头和和氏璧撞柱。相如知道秦王时假意答应,于是对秦王说要得到和氏璧需要斋戒五天,在赢得时间后派自己的随从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王得知和氏璧已经送回,杀了相如只能破坏两国关系,于是放蔺相如回去。
相如由于完好保存了和氏璧,在回国后便被封为上大夫。
在秦国夺取了赵国的石城后,秦王要赵王到渑池进行相会,赵王害怕不想去,廉颇和蔺相如建议下,蔺相如和赵王一同赴会。在临行时廉颇和赵王约定,如果行程超过三十天就立太子为王,用来断了秦国的妄想。在宴会上秦王请赵王弹琴,并让史官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令赵王弹琴。”蔺相如上来便请求秦王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缶,一起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相如便要挟说:“五步之内,我蔺相如就要把脖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侍从被相如圆睁双眼喝退,当时秦王不大高兴只敲了一下缶,相如便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敲缶。”秦国大臣都说:“赵国应该用十五座城池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咸阳向赵王献礼。”赵国由于部署了大批军队防备,因此秦国这时也不敢有所举动。
在渑池会结束后,相如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说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听说后便一直躲着廉颇,相如的门客因此想要离开他,相如就把躲避廉颇的原因分析给他们听,说是秦国之所以不敢大规模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自己和廉颇在,他不能为了私利而损害国家。廉颇听说后便脱衣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谢罪,两人于是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便依法处置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下想杀了赵奢,赵奢便说出了法令不能削弱的理由,平原君认为他有才干,便推荐他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攻打韩国,军队在阏(e四声)与,廉颇和乐乘都认为很难救援,而赵奢却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赵王派赵奢帅军去救援。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便下令禁止为军事进谏,赵军有个侦查员请求救援武安城而被斩首。赵奢便坚守营垒不向前进发,又用饭食款待了秦军的间谍,间谍于是报告说赵国不会进兵阏与。在秦军间谍走后,赵奢便只用了两天一夜到达了阏与前线,秦军知道后全军也赶了过来。有个军士叫许历,认为先占领北面山头有利地势的会胜利,结果真得打败了秦军。
赵奢回国后被封为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的职位和廉颇、蔺相如相同。
孝成王即位后,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阵,赵奢已经去世,秦军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领兵。赵王便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蔺相如却认为赵括只会读书不能灵活应变,但赵王始终不听。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认为天下没人比得过他,赵奢也从来没难倒他,可是赵奢却认为如果赵括带兵一定会打败仗。因此在赵括被任命要替换廉颇时,赵括母亲上书不让自己儿子做将军,但赵王却没有答应,只答应赵括如果不称职她可以不受株连。
赵括接替廉颇后立即改变了原有的规章制度,旧的军吏也更换了,秦军假装败逃,把赵军分割为两半,经过四十多天赵军由于粮食断缺十分饥饿,赵括被秦军射杀,四十多万赵兵投降后被活埋。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靠楚、魏救援才得以解困。
邯郸解围后五年,燕国认为赵国国内空虚易攻派兵进犯。廉颇率军在鄗城打败燕军,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了五座城池求和。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号信平君。
太子悼襄王即位后,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也逃到魏国大梁。廉颇在大梁住久了,赵国又常被秦军围困,因此赵王想召回廉颇,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对赵王说:“廉颇食量还行,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因此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
后来廉颇当了楚国将军,没有战功,死在寿春。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在雁门郡防守匈奴,每次匈奴入侵都进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匈奴便认为李牧胆小,赵王于是把他召回,换了别的将领后出兵交战,屡次失利,因此又让李牧按照之前的策略防守。
由于官兵都觉得防守太久没有用武之地,于是李牧培养的精兵十多万,假装失败,引诱单于,最后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王迁时,秦国王翦攻打赵国,李牧、司马尚中了反间计,李牧被杀、司马尚被撤职,王翦趁机大败赵军灭了赵国。
司马迁认为死亡并不难,难在于如何对待,蔺相如就是一位视死如归的人。对廉颇谦逊退让,蔺相如处事中表现了智慧和勇气。

完璧归赵: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秦国果然不肯给答应的城池,于是蔺相如拼死保护和氏璧,最后完好地将它送回赵国。(见浅谈)

浅谈: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在夺取了齐国晋阳后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蔺相如也是赵国人,曾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便写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由于畏惧秦国,又害怕被欺骗,缪贤推荐了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来到秦国后,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着宝玉献给秦王。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给十五座城池的意思,于是上前说:“璧上有个小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相如拿到和氏璧后,后退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严词说要秦王用城池来交换和氏璧,否则就一头和和氏璧撞柱。相如知道秦王时假意答应,于是对秦王说要得到和氏璧需要斋戒五天,在赢得时间后派自己的随从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王得知和氏璧已经送回,杀了相如只能破坏两国关系,于是放蔺相如回去。
相如由于完好保存了和氏璧,在回国后便被封为上大夫。
在秦国夺取了赵国的石城后,秦王要赵王到渑池进行相会,赵王害怕不想去,廉颇和蔺相如建议下,蔺相如和赵王一同赴会。在临行时廉颇和赵王约定,如果行程超过三十天就立太子为王,用来断了秦国的妄想。在宴会上秦王请赵王弹琴,并让史官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令赵王弹琴。”蔺相如上来便请求秦王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缶,一起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相如便要挟说:“五步之内,我蔺相如就要把脖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侍从被相如圆睁双眼喝退,当时秦王不大高兴只敲了一下缶,相如便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敲缶。”秦国大臣都说:“赵国应该用十五座城池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咸阳向赵王献礼。”赵国由于部署了大批军队防备,因此秦国这时也不敢有所举动。
在渑池会结束后,相如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说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听说后便一直躲着廉颇,相如的门客因此想要离开他,相如就把躲避廉颇的原因分析给他们听,说是秦国之所以不敢大规模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自己和廉颇在,他不能为了私利而损害国家。廉颇听说后便脱衣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谢罪,两人于是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便依法处置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下想杀了赵奢,赵奢便说出了法令不能削弱的理由,平原君认为他有才干,便推荐他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攻打韩国,军队在阏(e四声)与,廉颇和乐乘都认为很难救援,而赵奢却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赵王派赵奢帅军去救援。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便下令禁止为军事进谏,赵军有个侦查员请求救援武安城而被斩首。赵奢便坚守营垒不向前进发,又用饭食款待了秦军的间谍,间谍于是报告说赵国不会进兵阏与。在秦军间谍走后,赵奢便只用了两天一夜到达了阏与前线,秦军知道后全军也赶了过来。有个军士叫许历,认为先占领北面山头有利地势的会胜利,结果真得打败了秦军。
赵奢回国后被封为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的职位和廉颇、蔺相如相同。
孝成王即位后,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阵,赵奢已经去世,秦军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领兵。赵王便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蔺相如却认为赵括只会读书不能灵活应变,但赵王始终不听。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认为天下没人比得过他,赵奢也从来没难倒他,可是赵奢却认为如果赵括带兵一定会打败仗。因此在赵括被任命要替换廉颇时,赵括母亲上书不让自己儿子做将军,但赵王却没有答应,只答应赵括如果不称职她可以不受株连。
赵括接替廉颇后立即改变了原有的规章制度,旧的军吏也更换了,秦军假装败逃,把赵军分割为两半,经过四十多天赵军由于粮食断缺十分饥饿,赵括被秦军射杀,四十多万赵兵投降后被活埋。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靠楚、魏救援才得以解困。
邯郸解围后五年,燕国认为赵国国内空虚易攻派兵进犯。廉颇率军在鄗城打败燕军,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了五座城池求和。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号信平君。
太子悼襄王即位后,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也逃到魏国大梁。廉颇在大梁住久了,赵国又常被秦军围困,因此赵王想召回廉颇,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对赵王说:“廉颇食量还行,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因此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
后来廉颇当了楚国将军,没有战功,死在寿春。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在雁门郡防守匈奴,每次匈奴入侵都进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匈奴便认为李牧胆小,赵王于是把他召回,换了别的将领后出兵交战,屡次失利,因此又让李牧按照之前的策略防守。
由于官兵都觉得防守太久没有用武之地,于是李牧培养的精兵十多万,假装失败,引诱单于,最后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王迁时,秦国王翦攻打赵国,李牧、司马尚中了反间计,李牧被杀、司马尚被撤职,王翦趁机大败赵军灭了赵国。
司马迁认为死亡并不难,难在于如何对待,蔺相如就是一位视死如归的人。对廉颇谦逊退让,蔺相如处事中表现了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