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先分析一下,孩子为啥要打人?
因为孩子要保护自己的物品,自己的空间。
“这是我的!我要保护自己的东西”!“这是我的地方,我要保护自己的地盘!”有人动了他的东西、侵犯了他的空间,他就打你、推开你!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孩子打架,其实也是他保护自己、应对矛盾、冲突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并不符合我们的社会规范,成年人都不会赞同。
可是,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除了打架,有没有成年人手把手教过她、并且陪着她练习具体的、更好的处理冲突的方式呢?应该很少。
作为教育者、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引导爱打人的小孩子?
一、给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者一个新的发泄怒火的办法
大人应该赶紧把两个打架的孩子分开,然后给孩子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者一个新的发泄怒火的办法。
当然,这个办法不会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环境。比如:
“爸爸知道你特别生气,来我们使劲打这个沙袋(枕头)”。这样做,不仅能让气头上的孩子稍稍缓解一下,也有助于孩子学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用更合理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坏情绪。
二、明确的告诉孩子:爸妈希望你做什么,或者不希望你做什么
尽量简洁,不要做长时间的“演讲”。孩子自然会从爸爸妈妈说的内容和语气中,意识到爸妈的不满。
所以,爸爸妈妈务必要把自己的不满,简洁扼要地说清楚,这一点很重要。
长篇大论唠唠叨叨,或者吓唬威胁,往往效果不好,甚至适得其反。
比如,跟一个3岁的孩子说:
“你再打弟弟,罚你两个星期不准看动画片!”孩子可能确实会因为不能看动画片而感到不安、难过,但他还是不理解自己的错误,也还是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打弟弟的行为。
建议这样做:
用严肃、坚定,但不生气的表情,对孩子说:
“妈妈不希望你打弟弟,你伤害了弟弟,弟弟很痛,弟弟都哭了”。
妈妈的表情、语气,以及说话的内容都表达了“妈妈不喜欢这种行为”,这是这段对话中最有效的信息。
再加上妈妈并没有愤怒、发火,于是孩子明白:虽然妈妈不希望我这样做,但妈妈仍然爱我。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爱,缺乏安全感,也会增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三、当好孩子应对冲突的教练
教孩子说这些语言:
“不行”!
“这是我的”!
“请你坐过去一点”!
“你去玩那个吧”!语气严肃、言简意赅,有威慑力;
最后两句还给对方提供了一个方法,有威慑力的同时,还很可能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了。
千万别复杂!
字一多,威慑力下降,孩子还不容易学会。
要知道,这几个句子,我们成年人看来简单,但我们要教的是学龄前的孩子,要震慑的那个小孩,也是学龄前的孩子。
除此之外,还可以渐渐教会孩子说下面这些句子:
“我过一会儿借你玩一下”;
“我用我的小汽车和你换,好不好”;
“你等一会儿再来问我要”……如果孩子能使用这些商议性的句子,主动提出建议,再遇到孩子间的小矛盾和小冲突,孩子就更自信,他知道:
遇到冲突,除了哭,除了打人,还有很多处理办法!
四、做好榜样
爸爸妈妈的行为模式,一定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对象。
爸爸妈妈平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焦虑,一定会给孩子带来重要的影响。
所以,有时候,家长会因为孩子打人,于是就打孩子,希望孩子自己知道疼,下次就不打别人了。
可是这样做的“副作用”很大,很有可能给了孩子一个模仿的机会。
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好,爸爸妈妈打我,当我觉得别人不好,我就应该打别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