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回节芦山观火炬吊古四十八韵

(2020-04-24 08:57:27)

汝玉《建城竹枝词》之十二“当年一死胜奇男,此日松明播美谈。引尔蛮中双烈妇,唐时慈善与阿南”[1]911。又有五言古体 《星回节泸山观火炬吊古四十八韵》:“且月三八日,其节为观连。星回昉何代,名从南诏传……借吊阿南烈,借招慈善魂。烈性耻二夫,殉节身自燔……或云武乡侯,南征师夜还,秉烆敬迎照,轶事今相沿。臣忠与女烈,凭吊何后先。 火节岁一举,炎方多历年。 ”[1]861倪星朗《星回节》三首,题下有小序云:“吊贞妇也。”三首诗所吊之贞妇,乃邓睒妻慈善,赞其贞烈和智慧:“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一片柔肠百结回,阳为色笑暗含哀。松筠亮节明千古,莫怪当年志不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1]909

书纶《西昌杂咏十四首》其十描绘了彝族的生活习俗,以及纯朴天然的性格。“椎髻披毡毳,榛榛自在游。锅椿连袂舞,酒债计田酬。混沌齐无凿,遐荒安有忧。忘机对鸥鸟,亲近可同舟”[1]888

(三)对西昌历史的咏叹

西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有椎结,耕田,有邑聚,”[2]2991是关于西昌居民生活最早的记述。西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司马相如“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2]3047首开西南边疆。 由此可见,西昌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西昌县志·地理志》在“沿革”中记载了西昌秦汉时期的历史:“在《史记·西南夷》与《司马相如列传》有诸此国颇置吏,又秦时尝通为县之文,是郡县始于秦,而宁远即于是时设郡县,惟十余岁秦灭汉兴,旋皆废弃。至汉武帝因司马相如言邛筰可置郡,遂使相如往谕……元鼎六年,南粤既破,西夷震恐,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巂郡,县十五,邛都称首焉……蜀汉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恣雎旋定,迄于典午,分州划县,越巂仍属益州。 ”[1]4

书纶《西昌杂咏十四首》其七:“汉代征西僰,穷荒鸟开道。至今诸父老,犹自待招徕。”[1]888书写了汉时开发西南边地,打开通道的艰辛。胡薇元《和书硕农丈西昌杂咏十四首》其五借邛海地陷为淤泽的传说,指出邛都历史的久远:“汙泽何时陷,相传元鼎年。 ”[1]890

三、从诗文记述看清代西昌地方长官的政绩

《西昌县志·政制志》在“政绩”中称赞胡薇元“以儒术治民,文学教士,所至建设学校,循循善诱”[1]229。 从《艺文志》所录的《研经书院记》、《重修西昌县南坛记》也可看出其在西昌教育方面的贡献。研经书院乃胡薇元创立,《西昌县志·教育志》“书院制”云:“光绪甲午年,大兴胡薇元来令于兹。时学师相继去。胡兼摄学篆,以经学训诂为教,因鉴于县中泸峰书院狭隘,不足容多士。且他州县来学者,不得入止息。乃为添设府书院之请……刊定规例,日夕与诸生研习其中。经义治事,两有所教。一洗从来书生空疏之陋习,远近负笈从学者,络绎不绝……一时人才辈出。每试高捷者甚众。”[1]350胡薇元在《研经书院记》一文中记叙了研经书院的创建乃是西昌所处地理位置和当前国家振兴边地的必要,研经书院顺时应世,在两任太守鼎力扶持,地方人士大力支持下顺利而迅捷地建成,并对书院和学子提出殷殷希望。“夫通天下之至理者莫如经,非独贵汉尊宋,足以侈其垣也。材足以成物,略足以应变,志职足以化民成俗,而非经则不足以达之。深沉之思,蕃变之文,上溯古昔之至道,显显翼翼之微言大义,非研经不为功”[1]802。今西昌市第二中学即研经书院之后继。

胡薇元另有《重修西昌县南坛记》一文,通过记叙重修南坛的过程,展现了作为地方长官的他对国家礼制的重视:“国家制礼,直省府州县,皆得简爽坛之地,建立社稷坛。坛北向,岁春秋,月上戊日,为民祈报。”

泸峰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是西昌最早的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闭。宁远知府崔志道在光绪十一年曾重新修缮,留下碑志《宁远府重修泸峰书院》:“宁郡泸峰书院,倾圮不任栖止,今为输资新之。经始乙酉春初,三阅月落成。凡增屋十八间,补葺二十二间。既定学规,因综为学大旨文而勒诸石。”[1]805文中分析时弊,提出办学的正面主张,要求文人士子立德、修行并加强基础学习。并题泸峰书院联:“深造有资,须借鉴源头活水;景行不远,要无愧对面高山。”此联化用宋代朱熹《观书有感》与《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对书院士子提出殷切希望。《西昌县志·教育志》“书院制”也肯定了崔志道在地方教育上的贡献:“乾隆十八年,署知府安洪德,与士绅倡捐建修……历嘉道咸同以迄光绪,院中房屋颓废,居者廖廖。虽亦延聘山长,按月课文。但每多奉行故事。有书院之名,无储才之实。自知府牛树梅及崔志道先后莅任,蒿目疚心。乃择要补葺。光绪十一年,崔公独立捐廉,发商生息,派员监修,重定规章。 ”[1]349

宦于西昌的地方长官对西昌政治、文化及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昌独有的人文环境与自然资源对其审美心态、诗文内容形式及风格特征同样产生了影响,二者形成了双向互动。通过诗文的解读,我们能多层面多角度了解西昌这一地域的文化风貌,为西昌文化史研究中利用方志资料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西昌县志[M].民国《西昌县志》重印本,2012.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历代文人咏西昌诗文整理与研究”(SC15XK081)阶段性成果;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凉山方志《艺文志》研究”(SC17XK045)阶段性研究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