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陇上才子康巴行——清代诗人李苞及其《巴塘诗抄》

(2019-12-24 09:28:36)
标签:

转载

过飞龙关
清代:李世杰

幂䍥春阴酿晓寒,雨余岚翠扑征鞍。盘旋马踏层云上,淡沱峰如入画看。

村舍炊烟浮碧穗,溪桥乱石激清湍。登临已觉行非易,负重边氓食力难。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1716—1794)清贵州黔西人,字汉三,一字云岩。少时喜骑射拳勇。乾隆九年,入资为巡检。二十二年,擢至江苏泰州知州。以审结积压讼案,为上司所激赏。累擢为四川按察使,金川之役,督军需,屡次解决军中困难事务。后迁四川总督,以休养生息为宗旨,四川经济,渐复旧观。官至兵部尚书。卒谥恭勤。有《家山纪事诗》、《南征草》。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a77ef9a5934f.aspx
李世杰  
(1716—1794)清贵州黔西人,字汉三,一字云岩。少时喜骑射拳勇。乾隆九年,入资为巡检。二十二年,擢至江苏泰州知州。以审结积压讼案,为上司所激赏。累擢为四川按察使,金川之役,督军需,屡次解决军中困难事务。后迁四川总督,以休养生息为宗旨,四川经济,渐复旧观。官至兵部尚书。卒谥恭勤。有《家山纪事诗》、《南征草》。► 4篇诗文

陇上才子康巴行

——清代诗人李苞及其《巴塘诗抄》


 

李苞,字元方,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由甘肃崇信县训导,升任广西阳朔知县,因母丧丁忧,守丧期满补授东城兵马司副指挥,历官山东盐运司运同、四川剑州知州。嘉九年(1804年)春,年届五十五岁的李苞奉调巴塘粮务委员。他于三月初从成都出发,沿着川藏茶马古道西行,一路上免不了餐风宿雨,越岭渡河,抵达巴塘已是“雪晴柳飞花,云暖麦吐穗”的四月下旬了。从此,这位来自陇上的诗人在巴塘生活了三年,康巴藏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为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嘉庆十一年(1806年),李苞将其三年间创作的280多首诗编辑为《巴塘诗钞》(二卷)。巴塘诗钞》绝非泛泛的采风附雅,游山玩水之作,而是李苞身历康巴藏区,巴塘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气象物候,民俗文化、民族宗教、社会风貌、汉藏友谊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文学描绘,是清代第一部吟咏巴塘的诗歌专集。李苞以诗人的视角,摄取当时巴塘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见闻和亲身感受,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康巴和巴塘地方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在清代众多的咏藏诗中,李苞的诗应当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乾隆十五年(1750年),李苞出生于甘肃临洮。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建县迄今已有2380多年的历史。李苞家学渊源,他的姑丈即是清代三秦诗派的著名诗人吴镇。“三秦”本指关中地区,泛指陕甘两省。明末清初,关中地区人文氛围浓厚,诗学繁盛闻名海内。在清代诗歌史上,临洮吴镇、潼关杨子吴、三原刘绍、秦安胡静庵合称为“关中四杰”,他们是乾嘉时期关中诗坛的领袖人物。三秦诗派的成员俱是清代秦陇两地的诗人,他们以交游和师承作为纽带,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诗文都表现出质朴劲健、浩荡感慨、意气纵横的“秦风”特征。三秦诗派跨越了清代顺、康、雍、乾、嘉五朝,几乎绵延了一个半世纪。三秦诗派作家众多,成就卓著,吴镇即是其中遐迩闻名的陇上才子。李苞幼承其姑丈吴镇“指授”,“又在弟子之列,亲闻其绪论。”(李苞《敏斋诗草·自序》)入仕后“留心于古今诸体”。随着官职的变迁,宦游四方,所经之处,常形诸于笔墨,咏之于诗篇。他的山水纪游、羁旅行吟之作,佳构名篇甚多。著有《青毡吟》、《牵丝诗草》、《侍松吟》、《朝阳集》、《剑阳诗草》、《巴塘诗钞》等诗集。李苞晚年将其上述诸集“删存十之三四”,合编为《敏斋诗草》二卷。惟有《巴塘诗钞》二卷另行刊刻出版。还著有诗话评论集《敏斋诗话》,又辑录了清代前期临洮诗人的大量作品,编为《洮阳诗集》,很有学术价值。

李苞工于五律,他的诗对仗工稳,声韵铿锵,甚为时人称道。吴镇在《牵丝草序》中评其诗:“随其所历,而山川古迹悉入讴吟,则其诗之领异标新,脱弃凡近也。”下面这首《宿头道水客馆》诗,是李苞赴巴塘途中所作,从中可窥见其“领异标新,脱弃凡近”的诗风:

重掩象肺腑,幽深寓耳目。峰疑日月避,山将天地束。

飞瀑频湿衣,悬欲压屋。对面岭云白,随意阶草绿。

跋涉已半月,淹留忽三宿。昼夜风雷响,春睡不敢足。

又如,他在巴塘写的一首五律,其对仗、声韵皆可上追唐人:

众阜拥高岑,松杉色郁森。春云和雪冷,暮雨入山深。

屈曲来时路,苍茫此日心,塞垣通陇坂,一纸竟浮沉。

                                                 ——《晚眺东山》

李苞的《巴塘诗钞》问世后,因其浓郁的藏地风光,异域情韵,引起当时诗坛很大反响。一位同代诗人高度评价李苞的《巴塘诗钞》:“风骨遒隽,气韵沉雄。而摹写蛮荒山川景物,则于杜老行役诸诗之外,别具炉锤,一似造物者于齐州九点之外,留此未经人道之语,以供诗人之洗发。而囿域中之观者,仅沾沾于一丘一壑,流连咏叹,蚓窍蝇声,恐不足当轩辕道士之一哂也!”例如,《八月十六日早发过大朔山行抵巴塘署中》诗,便写出了康巴藏区独特的自然景观,非亲历其境者不能为之,读来一唱三叹:

中秋一轮月,已堕碧云端。马趁晨星发,人经积雪寒。

古杉排峻坂,巨石束奔湍。贡使中途遇,叮咛行路难。

 

树上冰如柱,峰头雪作冠。下山愁径窄,过涧喜桥宽。

邮宿烦军吏,郊迎劳土官。家书来万里,珍重喜看。

他的《过三坝山至大朔塘宿》,则又另是一番景象:

秋雪不盈尺,漫漫已迷路。得逢饭牛人,导将山岭度。

中道苦饥渴,无处可小住。星星天色晚,投宿一荒戍。

是日中秋节,云开露蟾兔。月光与雪色,清寒上下互。

伫望娥宫,遗恨在平素。众仙咏霓裳,此会未能赴。

又如,《晓行》:

清晓见牛羊,满身浑是霜。宿云霾古戍,斜月下寒塘。

落后伺僮慢,争先过客忙。沙尘容易起,马上拂衣裳。

纵观《巴塘诗钞》,“别具炉锤“的妙联佳句迭出不穷。诸如:“一鞭才北上,双旆又西征。禾黍秋风熟,松杉晓雪晴。”(《裘庆堂太守赴昌都过巴塘诗以志别》);“蛮村早挂黄昏月,佛寺犹燃白昼灯。择树羁栖惟野鸟,闭门入定有高僧。”(《瞑》);“北山春积雪,东岭晓飞霞。浅碧双溪水,微红一树花。”(《初春野望》);“阴岭柏不大,阳坡草全绿。幕随牛羊徙,经倩风月读。”(《二郎湾至立登三巴亦名热梯》)这些描写藏地风情的诗句,读之似临其境。民国时期,徐世昌在他主编的《晚清诗汇》中,称赞李苞的诗“雅有唐音”,“清婉可诵”。亦有论者认为“诗虽未必出色,所言穷边绝徼状况,历历如绘,后人读之,不啻置身其境,不特在我朝(清朝)诗集中为别开生面,实亦绝无而仅有者。”显然,这评价是公允的。

李苞在巴塘充任的粮务委员一职,最早设置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当时清政府为平息准噶尔之乱,遣三路大军入藏四川永宁协副将岳钟琪率兵2000为先行,首次从打箭炉、理塘、巴塘、察木多一线进军,于沿途设粮台、塘站以运输粮饷。巴塘是川藏驿道上的重要补给线,故于巴塘设一粮务委员负责粮饷转运,并钤辖土司、兼理地方政务。粮务委员皆从川省同知、通判、知州、知县等官员中调任,三年交替。乾隆五十六年,福康安率兵入藏反击廓尔喀侵略时,理塘、巴塘、察木多(昌都)等地俱复设粮务委员。那时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至打箭炉,逾折多山、高尔士山,渡雅江、翻剪子湾山、经里塘至巴塘、察木多的茶马古道,乃是清廷进兵、运粮的军事要道。清政府对此路进行过多次整修,并在沿途设置台站,据《定藏纪程》记载:“自藏至成都共计程五千九百零五里”,“自打箭炉出关至拉萨,共设台站八十四,设汛十三处。”当时赴藏的官员大多取道此路入藏。李苞也是从从成都出发,经过44个台站,行程1500多里。他一路吟咏,笔墨不缀,茶马古道沿线的山川风物悉入诗中,抵达巴塘时已积诗45首。这些诗描写到位,形象生动,为后世研究茶马古道历史提供了真实的文字记录。下面这首《宿折多山麓》诗,仿如一幅风俗画,形象地描绘了200多年前康定城郊的风土人情:

野店三四家,零落傍山麓。疲马驮人卧,午鸡唤客宿。

夏日照山雪,寒光夺人目。无云霰何来,丁丁打板屋。

店主同乡人,能击秦中筑。蛮语虽不习,风土已惯熟。

山深无猛虎,可以保六畜。即此是乐郊,莫嫌近寒谷。

《自中渡至麻盖中》诗,写旅途风景,声情并茂,诗味浓郁,颇值得一读:

急急涧中水,溢出道上流。碎石啮人足,垂藤打马头。

日正峡光满,雨馀山色幽。绿阴寒忘暑,红叶夏变秋。

尽日无禽语,溪声入耳遒。道傍野牡丹,香被山蝶偷。

似此蛮中景,宛从尘外游。谁言荒凉甚,只益旅人愁。

此外,《过飞龙关》、《荥经道中》、《登飞越岭》、《发化林坪住沪定桥》、《打箭炉》、《早行过折多山》、《阿娘坝至东俄洛》、《晨发东俄洛过高日山》、《宿卧龙石》、《再宿中度》、《西俄洛晨起》、《头塘至喇嘛丫》、《至二郎湾望二郎山》、《小巴冲抵巴塘》等篇,皆是音韵流畅,诗味浓郁的佳作。吟诵之余,读者仿佛跟着李苞走到巴塘,一路上“牦牛负行粮,兼驮蒙山茗”,“昨日穿云林,今朝过雪山”,饥马恨草短,仆夫苦衣单”,“历坂逊九折,揽辔增三叹”,“野饭犹难得,劳薪命炊爨”的情景宛若亲身经历,读者仿佛穿越时间隧道,行走在200多年前的茶马古道上。李苞的这些名篇佳构,以其翔实的藏地风情,开拓了读者的视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历史的启迪。

《巴塘诗钞》下卷录诗162首,集中反映了李苞在巴塘的生活状态。他是在清军取得反击廓尔喀之战胜利后来到巴塘的。廓尔喀既降,清廷遂留少量兵员驻藏,为转输军饷,仍设粮务委员一人,常驻巴塘。这时藏区社会安定,汉藏关系融洽。李苞在粮务委员任上,同藏族人民建立了诚挚的友谊,结交了许多藏族僧俗朋友。《巴塘诗钞》中辑录了七八首以正、副土司为题的诗作,显示他与当地藏族上层人士的良好关系。例如,《副土司园中看花留饮》一诗,便记载了李苞与当地上层交往的情形:

田间小径斜,不速到君家。启三年酒,轩临一树花。

主人惟简默,坐客自喧哗。赢得青衣醉,酡颜映晚霞。

从李苞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巴塘安定和谐的社会状况:“丝结合欢索,襟披如意风。杯盘聚一处,谁是主人翁。”(《端午日有客备酒肴郊游 余亦有是举 遂相会于副土官射圃中》)此诗写李苞与副土司郊游,宾主融洽欢愉之状,跃然于纸。这些诗并非应酬之作,而是李苞在巴塘的生活写照,从中反映出当时藏汉之间的和睦关系。

李苞在巴塘公务之余,常以灌园自娱。他的《巴塘诗钞》里写了梅杏桃梨、牡丹芍药、榴葵菊桂等十多个品种的花卉。李苞用他的诗笔,记录了200年前巴塘的气象物候,为后世研究巴塘地方志留下了第一手资料。而他的《炉城即事》、《友人问巴塘风土以诗答之》、《即事》、《燃灯节》等篇,可视为藏地的风土记,具有无可质疑的史料价值。

 

清代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清政府对藏族地区行政管理的加强,藏汉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和密切,反映到诗歌创作中,涌现了大量以藏区为题材的诗歌。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李苞作为政府官员,以其亲历巴塘的经历,饱含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创作出280多首内容新颖、风格独特、题材广泛的咏藏诗。从各个角度对康巴藏区的山川风貌、民风民俗进行了刻画和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歌颂了汉藏人民的友谊。李苞的《巴塘诗钞》重在纪实,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为研究康巴藏区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史料。倘以诗歌艺术而论,李苞以他“领异标新,脱弃凡近”的诗风,在清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拓展和延伸了古代边塞诗的领域,在清代诗坛上应有一席之地。

——————————————————————————————————————————

注:训导:学官名。明清府、州、县学均设此职。

拔贡:古代科举制度,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相当于一种保送生或推荐生的身份。 拔贡生的选取,清初每六年一次选拔,乾隆七年定为十二年一次选拔(即逢酉一选),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朝考合格,一等者可授予七品京官,二等者可授予知县,三等者可授予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 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丁忧:古代朝廷官员,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丧事,无论此人官居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官员必须停职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谓之丁忧。

 

运同:清代于产盐各省区设置复杂庞大的盐务管理机构,其长官称为“盐运使”,全称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从三品),盐运使具体掌管食盐运销、征课、钱粮支兑拨解以及各地私盐案件、缉私考核等。盐运使的属官有盐运司运同(又称同知,从四品),运副(盐运司副使,从五品),运判(即盐运司运判,从六品)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