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则
是礼也
这句话见于《论语·八佾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俞樾认为:古字“也”“邪”通用,陆氏《经典释文·序》所谓“如而不分,也邪无别”者是也。并且以“《论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井有人焉,其从之也?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诸‘也’字并当读作‘邪’。又如“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子曰‘其事也’,此两‘也’字,寻绎文义亦‘邪’字也”。借此来说明,“也”字有作“邪”字的文本可能,同时又说:“鲁僭王礼,大庙之中,牺牲服器之等,必有不循旧典者,子入大庙,每事问,所以讽也。”这样,又为“也”字作“邪”字寻找了符合当时的现实可能性。 然而,在我看来,“也”字,表的是判断及肯定的意思,而不是俞樾认为的故子曰“是礼也”犹云“是礼邪”,乃反诘之辞,正见其非礼矣。 “鄹(读邹)人之子”,朱熹注释“鄹,鲁邑名。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就是说鄹是鲁国的一个邑名,就是山东省的曲阜县。因为孔子的父亲曾经那里做过邑大夫,而古代经常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所以别人称孔子叫“鄹人之子”。这一则意思解释为:孔子到周太庙里去,每件事都要问一问。就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里面,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懂礼的表现啊!” “;也”字表判断,是孔子向他人解释自己行为是一种“礼”的行为。这样解释,正体现了孔子“知之不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治学态度,而且,孔子在进入太庙助祭时虽然知道按礼仪的要求每件事应该怎么做,但还是要再问清楚、再确认一遍,这正是孔子对于礼仪之事谨慎之至的表现,这也是发自内心尊敬的体现。
第四则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俞樾在《论语平议》中提出,“君子”与“小人”是一种上下位的关系,即“君子谓在上者,小人谓民也。” 这里的君子与小人不是道德上的概念,君子指的是执政者,小人指庶民百姓,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这个解释我是赞同的,但他在后文又说道“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义矣。”其实《论语》中大部分谈到的君子、小人都是这种用法,指的是身份阶层的不同。但是,不能一言以蔽之,论语中小人的含义,有平民百姓的意思,也有的地方是指道德低下、见识简陋的人。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说:“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在这里的“君子”与“小人”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德行修养,由此可见,“君子”和“小人”是有多重意蕴的,不能一言以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