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圣经〉》写于1970年,正处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从1966年5月持续至1976年10月的给党、国家、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的一次内乱。从诗歌副标题“‘牛棚’诗抄第n篇”可知诗人绿原不幸地被被关进了牛棚,承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诗人并没有被生活的磋磨击倒,用不停书写诗篇的方式抒发着对因现实社会的残酷混乱而陷入水深火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牛棚”艰苦生活的痛苦无奈,诗人用笔不断地写着,他坚定地要写到灾难的尽头,写到光明到来的那一刻。
诗篇从儿时从基督徒手中接过的《福音》引入,讲到从青年时期起手里就有一本《圣经》却从未没有读过一遍,之后中年被迫害困居牛棚,“所有书稿一古脑儿被查抄,单漏下那本异端的《圣经》”,于是终有时间仔细地读一读。诗人的用词轻描淡写,但往往越简单的东西背后蕴藏的深意越让人心惊。文革时期不允许私藏“禁书”,但“禁书”也不知是凭什么依据定义,常常一群人来到家里一通乱翻,带走“禁书”的同时还伴随着打砸,主人家只能眼睁睁看着,甚至还要配合,生活在安定社会的我们的想象永远也不能复原真实的历史。
“不幸‘贯索犯文昌’:又一次沉沦,沉沦,沉沦到了人生的底层。”“贯索犯文昌”可见《儒林外史》:“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又一次”指诗人曾因1944年与胡风的通信被认定为帝国主义国民党特务分子,经受了多年牢狱之灾,但并未丧失生活的希望,为保持精神的清醒在狱中自学了德语。1962年获释后,被安排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然而短短四年后再次经历文革十年的磨难。一次的灾祸已经十分沉重,何况有第二次,简单的“又一次”三个字中满含诗人身处低谷、无人救赎的悲哀。
为了派遣寂寞和忧虑,诗人总在夜深人静时读一读《圣经》,把自己沉浸在书里,仿佛就能隔绝俗世的烦恼与痛苦。诗人从阅读《圣经》的过程中得到了慰藉及心灵的寄托,诗篇中用比喻的修辞借《圣经》中的人物来评述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看法,语言曲折含蓄,充满暗示,“丹尼尔”的“好运”代表诗人对蒙冤昭雪的期盼。诗人感叹耶稣得不到回应的祈祷、敬重马丽娅。马格黛莲长于风尘中的坚贞、佩服彼拉多的“无罪”发言、同情懊悔的犹大的自尽。诗人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代表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不同人的看法,希望能出现同耶稣一般纯真善良的人拯救混乱的世道。最后又自然地回到牛棚中读书的场景,淡月疏星,鸡鸣荒村,在这荒凉静寂的氛围下,诗人开始期待黎明的到来。这里的黎明不仅指夜晚过后太阳重新升起,而且指文化大革命的黑暗浪潮过去,所有人回归原位,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今天,耶稣不止钉一回十字架,今天,彼拉多决不会为耶稣讲情,今天,马丽娅·马格达莲注定永远蒙羞,今天,犹大决不会想到自尽。”写出了诗人对世道不公的愤慨和无奈,认为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人心惶惶,自顾不暇,没有人敢发出自己心底的声音。最后一段中“对我开恩的上帝——只能是人民”表述了诗人对人民热切的期望,希望人民能够意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积极地拨乱反正,使无数像他一样的人得到公正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