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古文运动和儒学(上)

(2020-06-13 15:09:42)

我以前对于古文运动的理解仅限于它是一个反对骈文的运动,听完唐代文学史课程之后发现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儒家复兴运动,是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受到外来思想文化严重冲击的反应。盛唐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古文运动就是对佛教影响文学这一趋势的反动,是儒家对佛教在文学上的抗击,自此中国古代文学和儒家政治思想再也分不开,而导致了八代之衰的华美韵文也渐渐被韩愈所推行的“古文”所取代了。古文运动是兴起于唐代中叶的文风改革运动。基本宗旨在于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行单句的古文,以阐扬六经之道。在初唐即开始酝酿,中唐大历、贞元间(766~804)正式兴起,余波沿至晚唐。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而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皆其先驱,李翱、皇甫湜、孙樵等又为后继。古文运动是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它的理论根据是儒家的文道统一论,中心口号即文以明道,而所“明”之“道”就是儒家之“道”。

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其中“道”更偏向于儒家思想,而当时君王的行为,肯定有悖于韩愈的主张,就这样,韩愈不顾任何风险,写下了《谏迎佛骨表》无论历朝历代,极少甚至可能几乎没有与韩愈一般,在天子热情如此高涨之时,敢如此大胆地写下“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之类的言语。不就是自掘坟墓吗?但是,韩愈做到了,可能在写下《谏迎佛骨表》时就有种视死如归的心情吧。我个人觉得文以载道是文章的用途的改变。文章的用途,决定了文章的辞藻,韵律,题材,立意,内容等方面。正是文章写给谁看这个问题的改变,促进了韩愈等领导的古文运动。骈体文很显然是贵族文学,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欣赏者常常是一部分“名士”,这些名士来自贵族阶级,极度追求审美上的高度,在精神上选择道教和佛教。这也正是贵族文学的特点,包括李白和王维都是这样的。骈体文走向极端,满文词缀,是审美上的巅峰,但是看的人只是贵族,则缺少了文章的宽度。这样的状态一直延续到中唐。中唐是改革的时代,很多文人像韩愈白居易都是从底层靠自己刻苦读书走上来的,这样的人更博览也更实际。他们的诗和文有的写给统治者的,像是新乐府和《捕蛇者说》,有的是希望借文来改变社会思想的,像《原道》。总而言之,这样的文学都具有了实用性,而当时改革的社会也需要实用的文章,为了在改革的社会自己有一席之地,就要普及自己的思想,让更多人看。所以辞藻要朴实,言辞要精炼,并富有说服力,所以省去了美丽的句子,精炼了思想的火花,这就是所谓的古文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