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现在的酒杯,造型都相差不大,材质上也是以玻璃和陶瓷居多,虽然使用起来很方便,但跟古代造型各异、材质多样的酒杯相比,却显得乏味多了。
古代的酒杯,造型上极具创意,如人们所熟知的爵,前有流,后有尾,外形像一只雀鸟,整体造型空灵舒展。材质上,青铜、金银、玉石、竹木、陶瓷等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这些酒杯当中,有一种名为“羽觞”的杯子,经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是古代最具文化意味和浪漫色彩的一种酒杯。
羽觞的造型很好看,它的外形为椭圆、浅腹、平底,像一叶扁舟,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在杯的两侧,有两个半月形杯耳,看上去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简称觞,俗名耳杯。

出土文物中的羽觞,年代最早的是战国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羽觞,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将美酒和蜂蜜混合在一起,盛满羽觞入口享用,看来楚人喝酒喜欢甜甜的口感。
羽觞在汉代还很流行,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省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等地,都出土了羽觞。汉代的羽觞,多为漆器,也有玉器和陶器。

汉人写羽觞,有张衡的《西京赋》:“促中堂之狭坐,羽觞行而无算。”有才女班婕妤的《自伤赋》:“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
张衡写众人举羽觞行乐,班婕妤则是借羽觞销愁。

前面说过,羽觞的造型像一只小船,这种造型不仅外观好看,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三月上巳日举行祓禊仪式之后的“曲水流觞”。
在古代,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洁身除垢,祓除不祥。
后来,此风俗又进一步演变成临水宴饮。宴饮时,大家坐在弯曲的溪水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酒杯到了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一饮而尽,故称为“曲水流觞”。

虽然古代的酒杯有很多种,但最适合在水面上漂流的杯子,无疑是外形像一只小船的羽觞了。而在各种材质制作的羽觞中,轻盈的漆杯应是不二之选。
当文人墨客在上巳节临水宴饮之际,“曲水流觞”就变成了诗酒唱酬的风雅之事。而正是这种由传统习俗演变而成的文人雅集,诞生了中国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的这篇登峰造极之作,使“曲水流觞”的“觞”变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影响所及,令后世诗人在饮酒作诗时都喜欢用“觞”字,使觞成为历史上最有文化品位的酒杯。

羽觞的浪漫色彩,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频频举杯,在李白笔下变成了“飞羽觞”,趁着豪兴,轻盈的羽觞在诗人手中,迅速地装满了酒,又飞快地一饮而尽。这句“飞羽觞而醉月”,比“举杯邀明月”更具有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