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苌,(生卒年不祥)西汉赵(今饶阳南师钦村)人。汉初传授《诗经》的学者。世称“小毛公”。其诗学传承毛亨。被汉景帝封为河间献王博士。(献王:汉景帝子,名德,景帝前三年即公元前154年被封为献王)。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享、毛苌注释的“毛诗”。《诗经》号称中国古代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诗歌三千余篇,后经孔子筛定305篇,流传至今。
关于毛苌的籍贯,《前汉书》只记毛公,没有记其名字与家乡。到三国吴陆玑著《草木鸟兽虫鱼疏》乃说有大小二毛公,大毛公为鲁人毛亨,小毛公为赵人毛苌,但也没有说他们是哪里人。所以后世说法不一。一般只说毛享是鲁国人,诗传毛苌。毛苌一说是赵人。《汉书.儒林传》载:“毛公,赵人为河间献王博士”,一说是河间人,大概也因其曾为河间献王博士而来。一说是饶阳人,《太平寰宇记》载:“毛苌饶阳人,今有毛宅仍存。”《深州风土记》说:“毛苌在今饶阳师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相传是当年毛苌讲经之台。”并说“墓在今饶阳县南师钦村”。这三种说法,其实是基本一致的。赵是指战国时的赵国,是一个大的地域范围,而饶阳县师钦村则是一个村名。三者联系在一起就是:毛苌原赵国,汉河间郡,饶阳县师钦村人,曾在村南筑台讲经。西汉最帝时被河间献王刘德举为博士。这一定格,有些传说也可佐证。据传,毛亨、毛苌祖籍鲁人,是叔侄关系。毛亨善诗,曾作《毛诗故训传》。近人王国维说《毛亨故训》多本《尔雅》当为亨作。而今传言典制义理,多用《周官》,当为苌作。后简称《毛诗》或《毛传》。汉初毛苌游学来到原赵国都城邯郸,因多年战争造成的破败景象尚未完全改变,无心留住。折而向北来到古中山境,也未能找到理想的落脚之地。于是他乘船沿滹沱河东下,打算回到齐鲁大地。途经饶阳暂住,见这里水草丰茂,池荷绽放,景致迷人。同时,饶阳向为齐、晋、赵重镇,既有燕赵之风,又有齐鲁之习,文化底蕴相当不错。而且战争创伤较轻,人民安居乐业。他就下决心住了下来,并在县城北边找了块地方筑台建房讲诗授经,这就是有名的“诗经台”。由此,这个村也就改名诗经村。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大师倍受尊重,这个村又改名为师钦村,意即为人之师解感授业,令人钦佩。同时也有怀念名师毛苌之意。
据《饶阳县志》记载,西汉初年,饶阳县先属赵国,后改属河间国。当时,汉景帝之子河间王刘德在招集四方学者、尽求天下“善书”之际,忽闻辖区有一位能够诵经解义的大儒毛苌,大喜过望,“礼聘再三”封为博士,并在都城乐城东面建造日华宫,在北面君子馆建造招贤馆,命毛苌于此讲经,传授弟子。
当年,讲解《诗经》的主要有齐人辕国、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河间毛苌4家。但由于毛诗传继儒门正宗,解经往往与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所以,独有毛诗流传下来。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毛苌使《诗经》从汉朝汉武帝起即成为儒家最早的经典之一,与《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并称“五经”。由于毛苌继传播《诗经》的伟大贡献,受到历代官方及民众的尊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