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衡水三绝之三侯店毛笔

(2020-08-04 06:31:32)
分类: 桃城区
       清光绪年间,侯店毛笔成为“宫廷御笔”,这标志着侯店毛笔历史上一个鼎盛时期的到来。侯店毛笔能从民间进入宫廷,绝不是偶然的,里面积聚了侯店制笔艺人数百年的积累及当时各种条件的成熟。
衡水三绝之三侯店毛笔
   首先,与“湖笔”的交流融合,促使侯店毛笔的制作技术日臻成熟,为“侯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进入明中叶,“湖笔”被大量用于宫廷,为应付急剧增长的业务量,“戴月轩”、“清涟阁”这些湖州人在京城开设的毛笔作坊临时聘用了大量的侯店制笔艺人,在制笔过程中,“湖笔”艺人和侯店制笔艺人在技术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进行了充分地交流、融合。这种融合是积极的,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整个毛笔产业的发展;其次,侯店的毛笔艺人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了“戴月轩”这些数百年老字号的经营理念、经商经验和管理方法,为独立开庄设坊积累了经验。
   此外,由于侯店制笔艺人制笔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所以深得“湖笔”作坊东家们的信任,给他们的待遇很高,逐步积累了物质基础。南北制笔艺人交流的过程大约经历了一百多年,侯店毛笔终于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可以说侯店毛笔成为“宫廷御笔”是各种社会条件和自身实力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衡水三绝之三侯店毛笔
    在上述这样的大背景下,到了清同光(同治光绪)年间,部分侯店艺人独立开设笔坊所需的技术、物质、经验条件已经成熟,这时,他们适时在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开设笔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其中李文魁在北京珠宝市开设了“文魁堂”笔庄,崔林元在北京骡马市3号开设了“崔林园”笔庄。一个偶然的机会,就是这个“文魁堂”的毛笔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随即被钦定为宫廷御笔。
        由于李文魁没有后人,唯一能记载他生平的一块蟠龙碑也于1958年被毁,侯店毛笔在光绪何年被定为宫廷御笔已很难考究,所以只能凭一些传说来描述当时的情景。据说,一位书法造诣颇深的太监一天到文魁堂买了两支毛笔,回去写了几个字,觉得很好用,便把另一支奉给光绪皇帝,光绪也觉得非常好用,便下旨以后宫中所用毛笔由文魁堂呈上。后来这位太监经常去文魁堂,还和李文魁结拜为兄弟。李文魁病逝后,光绪皇帝下旨给他立了蟠龙碑,碑上有圣旨二字,背面刻着他的生平及制笔的功德,文官下轿,武将下马。据说,文魁堂后来衰落,大约在民国初年,卖给了一位枣强人经营。
    侯店毛笔在清光绪年间成为宫廷御笔,直接带动了侯店毛笔产业从清末至事变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繁荣。《衡水县乡土志》(1928—1929年编)上有一段关于当时毛笔产业分布状况的记载:“……笔业(曾获巴拿马奖)则治南之侯店,杜村、开河、治北之野营、夏寨皆是,尤以侯店、杜村最多。”据统计,在三十年代中期,侯店、吴杜两村有毛笔作坊87个,从业人员713人,占两村人口的40%。当时,以侯店为中心的各村年产毛笔500万支以上,通过各种方式销往京、津、冀、晋、鲁、豫、陕、甘地区。此时在北京设立笔庄的有崔林元、胡更生、王会同、崔学云、李子石五人,在天津有李印堂所设的万宝堂,有职工近百人。王文魁开设的双魁堂的毛笔牢牢占领了张家口、大同市场。此外,在唐山、聊城等地都有侯店人开的笔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